怙主 果碩仁波切講授
敬禮至尊諸上師
- 一切佛語心要義 諸聖佛子讚揚道 有緣求脫者津梁 我當隨力而宣說
- 彼不貪著輪迴樂 為令暇滿不空過 勸依佛喜道諸賢 具清淨心善諦聽
- 無真出離難止息 捨求有海安樂果 貪著有樂能縛身 是故首當出離心
- 暇滿難得壽不留 修習能斷今世欲 業果不爽輪迴苦 數思能斷來世欲
- 至於輪迴圓滿事 不生剎那之希願 晝夜恆求解脫心 生時即起出離心
- 出離若無淨發心 執持修習終不成 無上菩提圓滿因 智者當發菩提心
- 四大瀑流猛漂激 業繩緊縛難掙脫 既入我執堅鐵網 復被無明大闇蔽
- 無邊生死生復生 三苦逼害恆相續 審思如斯眾慈母 當應引發殊勝心
- 不具通達實相慧 雖修出離菩提心 終不能斷生死根 應勤通達緣起法
- 能見世出世間法 果隨因行永不誣 能滅實執諸所緣 此乃正入佛喜道
- 現分緣起不欺誑 空分遠離實執意 若時二者別現見 爾時仍昧牟尼旨
- 唯見緣起全不誣 即滅實執取境相 若時同起非更迭 乃圓成正見觀察
- 此復現相除有邊 及以性空除無邊 若知現空顯因果 不為邊執見所奪
- 如是聖道三關要 若得如實通達時 子應依靜勤精進 發奮速疾修究竟
四、暇滿難得壽不留 修習能斷今世欲 業果不爽輪迴苦 數思能斷來世欲
「暇滿難得壽不留,修習能斷今世欲。」此二句偈頌在說明如何斷除對此生的貪著,於「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如是闡述:欲斷除對此生的貪著,必須修持暇滿人身難得與死無常。「廣論」的科判中,關於出離心修持的次第為暇滿人身難得、死無常、業果(此三者為下士道的範疇)、四諦與十二因緣(為中士道的範疇)。至於菩提心與止觀的修持,則屬於上士道的範疇。因此,出離心的修持,涵蓋了下士道與中士道兩大領域。
修持大乘佛教的行者,心中均有「為利眾生願成佛」的大願,欲成就圓滿佛果,必須同時具足圓滿的智慧與福德資糧,此二者須依靠行者修持空性正見慧與菩提心而來,而欲證得空性正見慧必須生起具量的出離心;欲生起廣大的菩提心首先須認知輪迴痛苦的本質,因而發願欲救度有情眾生能離苦得樂,此仍須以出離心為基礎。出離心又可分為斷除對此生的貪著與厭棄對來世的貪著;因此,推溯一切道次第修持的根源,均須斷除對此生的貪著。由於行者能斷除對此生的貪著,來世能往生人天善趣;由於厭患對來世的貪著,精進修持戒、定、慧三學,能證得涅槃解脫;由於發起「為利眾生願成佛」的大願,精進修持菩提心與空性正見慧,終能成就圓滿佛果。
行者由於未能了知具足八種閒暇、十種圓滿的人身,是何等殊勝、難得與具足極大的義利;及應當運用此人身達成何種目標?因而不斷地虛耗光陰去追求名聲、財富與衣食享受。如同乞丐不知將自己所擁有的金銀財寶用以改善生活,依然四處行乞,過著窮困潦倒的日子;此生若未能珍惜暇滿難得的人身,繼續放任寶貴的生命不斷流逝空過,則來生必定繼續於輪迴的大海中漂流不止。
思惟「暇滿」的內涵,能令行者避免將寶貴的生命浪費在無意義的作為之上;思惟「難得」的內涵,則可令行者把握此生難得的機緣,精進修持正法,從而獲致解脫乃至成佛。
六道有情眾生的數目不可盡數,其中更有無量無邊的眾生墮入三惡道之中,相形之下,行者此生能獲得暇滿難得的人身,其殊勝自不待言!
「暇滿」一詞中,「暇」意指八種閒暇【遠離八種無暇—未能值遇佛法、諸根不具、具邪見、邊地受生(以上為生而為人的四種無暇)、生於地獄道、惡鬼道、畜生道、長壽天】。
「滿」意指十種圓滿,其中包含「自圓滿」與「他圓滿」各五種;自圓滿的首要條件即生而為人,因人較其他有情眾生具有更為殊勝的因緣。
自圓滿的第二種條件為「生於中土」,中土之意有二:依地域區分、依佛法區分,此處係指以佛法區分之中土,行者若投生於持守戒律的四眾佛弟子【比丘(沙彌)、比丘尼(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所在之處,並有法師宣說經、律、論三藏,或修持戒、定、慧三學之地,即為生於中土。
自圓滿第三種條件為「諸根具全」,諸根具全除身體各種感官與肢體均須健全之外,尚須非中性人(身體同時具足男根與女根)方可,此因中性人不能接受任何一種別解脫戒,是故,不能成為「諸根具足」的人身。
自圓滿的第四種條件為「不墮邊業」,意指未曾造作五無間罪【弒父、弒母、弒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挑撥離間使僧團產生紛爭)】,經典中曾提及:「此生若曾造作五無間罪,即不能證得阿羅漢以上的果位。」況且造作五無間罪乃是與追求涅槃解脫的目標背道而馳,因此,若曾造作此等惡業,即不能成為具足圓滿的人身。
自圓滿的第五種條件為「信解勝處」,就辭意而言,「勝處」意指戒律,行者對戒律具足虔敬的信仰,即為「信解勝處」。持守戒律的目的可區分為二種:一、遠離墮罪(牽引行者墮入三惡道的罪業)。二、止息煩惱。以遠離墮罪作為目的而持守戒律,僅須對戒律具足虔信並努力持守即可;若就止息煩惱而言,則須修學經、律、論三藏,方能達成目標。此處係以對經、律、論三藏具足虔信而修學,為圓滿「信解勝處」之條件。
欲修學正法從而獲致解脫,除須具足八種閒暇之外,尚須具足十種圓滿,如此方能具足圓滿修學正法的條件,行者應努力使自己具足上述五種自圓滿的條件。
他圓滿的五種條件為:一、佛出世。二、說正法。三、教法常住。四、為法隨轉。五、他心所悲憫。此依無著菩薩所作的「菩薩地分」而說。「佛出世」意指行者出生於佛陀住世尚未涅槃的時代。「說正法」意指佛陀除住世之外,尚開示殊勝的教法,十方三世諸佛於成佛後,並非均具有宣說佛法的因緣。「教法常住」意指世間仍有佛陀所宣說的教法存在,尚未衰滅,且仍不斷地流傳與弘揚。「為法隨轉」意指行者有緣能值遇修行精進具足成就的上師或法師,了知藉由修持佛法能獲致解脫成佛的殊勝利益與功德,因而發心皈依受持戒律乃至出家修行。「他心所悲憫」具有二種意涵—一、具足教證功德的上師或法師們,為使行者能獲致解脫,將各種修持的心要與口訣,毫無保留地授予行者。二、信眾能發心布施飲食、醫藥等各種資具,護持行者能專心修行。
世間的人們常不知珍惜此生所具有暇滿難得的人身,未能妥善運用自己所具足諸如世間財富等種種圓滿,幫助他人得以遠離痛苦獲得安樂,從而累積智慧與福德資糧,使其成為自己修行乃至獲致解脫成佛的助緣;反而因為擁有財富而引發自身強烈的貪、瞋、癡,將大部分寶貴的生命,用於謀取自己及親人的利益與打擊敵人之上,然而這些以「愛我執」為動機,所造作的各種行為中,絕大部分皆為惡業,如此深重的惡業,導致行者須承受無量無邊的痛苦,所具足的圓滿反而成為獲致解脫成佛的障礙,如此,甚是可惜!
如同一帖藥劑須將藥單上所列的各種藥材齊備,服用後,方能發揮預期的效果。吾人此生已具備八種閒暇與十種圓滿等十八種獲致解脫成佛的寶貴條件,若仍不能善加珍惜如此殊勝難得的人身,依然繼續蹉跎歲月,則將如「入菩薩行論」所形容不知珍惜暇滿難得的人身,其行徑如同瘋子一般,愚癡莫此為甚!
經典中對於人身難得有如是譬喻:「有一隻盲龜(行者)身處大海(生死輪迴)的海底(三惡道),每一百年方浮出水面一次(於三惡道中長時受苦,業盡暫得出離且獲得人身),海面上有一金色牛軛(佛法)中有孔穴,隨海浪漂流,盲龜於浮出水面的一刻,恰巧將頭伸入牛軛的孔穴之中。」人身的殊勝難得與佛法的難值難遇,由此可知,行者對於此生能獲得暇滿難得的人身,應善加珍惜!
行者未聽聞佛法之前,或許認為人生僅須求得此生的圓滿與安樂即可,不須耗費心力修持正法;此為障礙行者修行的第一種邪見。此種錯誤的認知,於行者聽聞佛法,了知暇滿難得的人身所能成辦的殊勝義利(例如能往生人天善趣或淨土,乃至獲致解脫與成就圓滿佛果),並於心續中生起證量之後,將能逐步減輕,乃至完全斷除。
有情眾生莫不具有希求安樂與厭離痛苦的共同點,然世人卻常將此生具足財富等圓滿,僅供自己受用,吝於布施行善;因此,雖然極力追求安樂,卻仍以此慳吝的果報,來生將墮入餓鬼道,而與獲致安樂的目標有天壤之別。
行者或許會墮入輕視自己,認為自己沒有能力修行,無法藉由修行而獲致解脫乃至成佛,此為障礙行者修行的第二種邪見。所有的天人於壽命將盡之時,無不發願來生能獲得可即身成佛的人身,天人尚且如此發願,行者更不應妄自菲薄,應當對於藉由精進修持正法終能獲致解脫乃至成佛的義理,生起堅定的信心。
修行能否有所成就?關鍵在於行者的心續能否藉由修持,將原先錯誤的認知乃至種種煩惱惡習予以徹底轉變,若能將其轉變甚至革除,即能生起各種道次第的證量;因此,修行能否有所成就?取決於能否將上師所講授的教法付諸實修,從而使煩惱與業障逐步減輕。心續中能否生起各種道次第的證量,與行者的年齡、財富與地位沒有任何關聯。
行者雖然了知修行的重要,然卻不斷地藉故推延,總是認為將來有時間再努力修行,此為障礙行者修行的第三種邪見。欲對治此邪見,行者須思惟與修持暇滿人身極為殊勝難得。「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分別從因緣、本質、譬喻等三方面說明人身難得,欲獲得暇滿人身須具足三種因緣:一、清淨持守戒律—月稱菩薩於「入中論」一書中即強調欲獲得人身須清淨持守戒律,清淨持守戒律為往生人天善趣必要的條件,然而觀諸社會大眾有多少人能持守十善戒?(不造十惡—殺生、偷盜、邪淫、綺語、兩舌、惡口、妄語、貪、瞋、癡)即使行者已受持別解脫戒、菩薩戒與密咒戒,捫心自問自己是否已能清淨持守戒律?因此,不應將清淨持守戒律一事,認為無甚艱難而等閒視之。二、具足六度等善行—藉由清淨持守戒律能獲得人身,然若未能同時具足暇滿的條件,則仍有缺憾,此缺憾唯有依靠布施等善行方能彌補,進而獲得暇滿人身;藉由布施能增長福報、持戒能獲得人身、忍辱能具足威儀、精進、禪定與智慧能幫助行者趣入正法。三、清淨的願心—清淨的願心最低限度須發願來生能往生人天善趣,最究竟的願心則為「為利有情願速成佛」,行者若將所具足的六度善行,發願能獲得此生的富樂圓滿,此種以「愛我執」為動機的願心具有染污與不清淨,容易將此生行善所累積的福報,輕易加以揮霍甚至造作惡業,來生必然難以再獲得暇滿人身。
上述三種因緣極難同時具足,行者由於長時於輪迴中流轉的緣故,心續中貪求此生圓滿富樂的習氣已然根深柢固,任運生起的種種心念,莫不是希求自己能遠離病苦,具足財富、權勢與名聲,縱使已皈依佛門發心修持,此種具有染污與不清淨的心念,仍然經常產生;行者雖不斷發願能往生人天善趣乃至獲致解脫成佛,然仔細反省自己每天的心念與行為,卻仍是惡多善少,不斷的造作與累積墮落惡趣的因,如此顛倒的觀念與行為,如何能圓滿行者的心願;因此,須時時省察自心,將錯誤的意念與動機加以修正,切勿繼續受其左右,障礙行者往生人天善趣乃至獲致解脫成佛的因緣。一旦行者能使自心產生轉變,將惡習逐步淨除,即能漸次生起各種體悟,這些體悟能使行者獲得安樂與自在,從而堅定行者精進修行的心念。基於以上所述可知,暇滿人身極為殊勝難得,此生若未能修持正法,來世再獲得暇滿人身的機會,可說微乎其微。
以上所述為闡釋暇滿人身難得的因,行者對此若能殷重觀修,並生起深刻的體悟,則對於本質與譬喻兩者,將能迅速生起覺受。
暇滿人身難得的本質可從數量與時間兩方面加以說明:
一、數量—墮入惡趣的有情眾生以地獄道有情眾生的數目最多,次為餓鬼道,次為畜生道,而畜生道有情眾生的數目又遠大於人的數目。佛陀住世時,某次,曾當著諸聲聞弟子面前,從地上抓起一把塵土,然後詢問弟子們:「我手中的塵土比之大地所有的塵土,其差別如何?」弟子們回答:「其差別為百千萬億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佛陀如是開示:「能往生人天善趣的有情眾生數目,如同我手中的塵土;而墮落三惡道的有情眾生數目,則如同大地所有的塵土。」既能往生人天善趣又能同時獲得具足暇滿人身的有情眾生,則更為稀有難得!
二、時間:於無盡的輪迴流轉的過程中,有佛陀出世的大劫稱為「光明劫」,沒有佛陀出世的大劫稱為「黑暗劫」,黑暗劫的數目遠多於光明劫,每一大劫又可分為成、住、壞、空各二十個中劫,即使於光明劫中,佛陀僅於住劫時,方具足降生世間之因緣,而佛法住世的時間約僅數千年之久;因此,行者能於光明劫中生而為人並能值遇佛法,其殊勝難得自不待言!
此生既能獲得如此殊勝難得的人身,若仍繼續浪擲於追求此生安樂與打擊敵人之上,其愚癡將有如畜生一般,此乃因為某些畜生於這方面所具足的能力,尚且勝過人類,而獲得具足暇滿難得人身的人們,卻繼續從事與畜生無別的愚癡行為,此乃極為荒謬之事,如是觀修能促使行者斷除藉故推延不肯修行的邪見。
障礙行者修行的第四種邪見,乃是行者欲將世俗的各種願望與目標圓滿達成之後,方願意投入修行的行列。欲對治此邪見,行者須觀修死無常的意涵,了知生命終將結束且死期無定的義理,從而斷除此邪見。
上述四種障礙修行的邪見,於行者對人身暇滿難得的意涵,尚未生起深刻的體悟之前,經常容易產生;因此,行者須不斷深入思惟與修持人身暇滿難得的意涵,從而斷除此四種邪見,使行者所修持的任何教法均能成為清淨的正法,所從事的任何修行均能成為清淨的修行。
行者須深入思惟,若此生投生於八種無暇之中,境遇是何等悲慘,並且無法從輪迴無邊的痛苦中解脫。人的一生可以一日的時間為例加以說明:清晨醒來即是出生,早上至中午為成長乃至中年的過程,中午至晚上即為中年步入衰老的過程,當夜晚來臨即面臨死亡。行者如是思惟:我於一日(一生)之中,認真修行的時間有多少呢?
若能善加運用每一天的時間,如法精進實修,則此生的修持必能趨於圓滿。
每天清晨醒來時,可觀想面前虛空有自己的根本上師,周圍為無數的十方諸佛菩薩所圍繞,上師的本質與諸佛菩薩無二無別,行者思惟暇滿人身極為殊勝難得,此生若投生於八無暇之處,將承受巨大的苦楚且無緣聽聞與修持佛法;例如,投生地獄道的眾生,四周均為烈火與炙熱的油鍋所圍繞,空中復有無數的火球與箭落下,獄卒不斷地以熔化的鐵汁與炙熱的火球灌入眾生的口中,並以炙熱的鐵叉刺穿眾生的身體,且因其皮膚如同嬰兒一般嬌嫩與敏感,受此烈火燒炙之苦與各種慘酷的刑罰,其痛苦為言語所無法形容,如此令人怖畏的痛苦即使僅經歷一剎那,行者亦無法承受,遑論受苦的時間長達數劫,身處如此巨大的痛苦中,絕無閒暇能聽聞與修持佛法。
其餘投生八無暇處的悲慘景況,如經典與「菩提道次廣論」所述,地獄可分為熱地獄與寒冰地獄各八種、乃至投生餓鬼道與畜生道所須承受的種種難以忍受的巨大痛苦,即使生而為人,卻身罹盲殘瘖啞、智力不足、心神喪失等諸根不具,生活起居尚須仰賴他人照料,身處此種境地,如何能聽聞與學習佛法呢?甚至雖生而為人卻具有邪見(人的四種無暇中,過患最大的一種),受邪見的牽引,不斷地造作極大的惡業,導致自己終將承受無量無邊的痛苦;行者如是觀修,使自己對地獄道乃至各種無暇之處生起極為畏懼的感受。對此生能獲得暇滿難得人身且能信仰與修學佛法,深覺慶幸與倍加珍惜。心中生起堅定的心念:一定要運用此暇滿難得人身,精進修持正法,勿讓此生空過,而使來世投生於無暇之處!
如是祈請上師諸佛菩薩加持,使自己的心念轉變從而生起感動、體悟與覺受,然後觀想上師與諸佛菩薩由頂輪進入自身,使自己的心續獲得殊勝的加持,如是觀修能使心續中生起各種道次第的證量,對行者具有殊勝的利益。
一切修持係以「如理依止善知識」為道前基礎,行者於一天開始的清晨,作如是觀修,將能使一天的起心動念逐步趨於正法。唯能否獲得加持的關鍵,在於行者能否轉變自己的心念從而產生體悟,若僅止於口頭唸誦,將無法獲得真正的利益,對於各種道次第證量的生起亦將毫無助益!
行者可藉由獲得暇滿難得人身,精進修持正法,從而獲致解脫乃至成佛;亦可以此暇滿難得的人身造作惡業,繼續於輪迴中漂流乃至墮入惡趣。同樣獲得人身卻因能否善加運用而導致結果有天壤之別,其中的利弊得失,行者須仔細思惟。
於無數次的輪迴中,行者曾經生為天人的次數不知凡幾,榮華富貴的享受更是不可勝數,然而今日卻仍沉溺於輪迴中無法解脫;因此,不應再將寶貴的人身,浪擲於追求榮華富貴之上。況且此生除具足暇滿難得的人身之外,尚能具足因緣皈依佛門、聽聞正法與修持,自當努力使自己能獲致解脫乃至成佛,切勿使此暇滿難得人身變成如船錨一般,將自己牢牢地固定於輪迴大海之中,不得出離。
欲斷除對此生的貪著,除修習暇滿人身難得之外,尚須修習死無常。行者若未能體認生命終將結束且死期不定等死無常的本質,容易執持生命是恆常延續的謬見,因而無法斷除對此生的貪著。
導致有情眾生不斷於輪迴中漂流的關鍵,在於眾生所執持的四種顛倒的見解:一、執無常為恆常—-情器世間所有物質乃至人身,自形成以後,即剎那不斷地趨向壞滅,終將步上毀壞與消失的結局,其本質為無常,如是觀察與思惟,能令行者減輕乃至斷除對此生的執著。二、執痛苦為安樂。三、執不清淨為清淨—-行者觀察自己於輪迴中的種種際遇,無非受不清淨而有漏的業力所決定,因而感得於輪迴中沉淪,承受著苦苦、壞苦與行苦等不清淨且痛苦的果報。行者思惟業果的法則並觀照輪迴痛苦的本質,能破除此二種顛倒的見解,從而斷除對來世的貪著。四、執無自性為有自性—行者藉由修持空性正見慧了知「諸法無自性」的本質,能破除此種顛倒的見解。
無常可分為粗分與細分二種層面加以說明:粗分無常即指容易為行者所發現與察覺的現象,諸如杯子、瓶子會碎裂,人與其他動物的死亡等現象。細分的無常則指四法印(諸行無常、有漏是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中的「諸行無常」,諸法的表相於形成之初開始,即剎那不斷逐步朝毀壞邁進,其本質為無自性,所形成的現象皆是具有痛苦與有漏的果報。「死無常」的內涵即包含粗分(死亡)與細分(自入住母胎開始,即剎那不斷邁向死亡的過程)二種層次。
行者或許會認為人終將死亡的觀念,乃為每個人所熟知;亦認為自己對死無常有相當程度的體悟,然若深入思惟,必然會發現,絕大多數的人均認為死亡不會立即降臨在自己身上,因而執持「生命是恆常」的偏見,將心力完全投注於追求此生的富貴圓滿之上。日夜所憂慮的是自己能否衣食無虞匱乏?能否具有美好的名聲?能否為親眷謀取更多的利益?能否打擊自己的仇敵?卻從不憂慮自己的死期不知何時降臨?是否已做好準備面臨死亡?從而導致死亡來臨時,內心為慌亂與恐懼所盤據,親眷束手無策,財富、權勢分毫也帶不走,僅剩此生所造作的善業與惡業伴隨自己,孤獨地邁向未知的來生。
世人由於對死無常未能正確的認知與深刻的體悟,以致不易趣入善行,且用盡各種方法追求此生的榮華富貴,因而造作深重的惡業,導致將來須承受無量無邊的苦果。縱使能發心皈依三寶修行,卻無法於心續中產生任何證量,問題的根源均在於行者未能跨越「體悟死無常」的門檻。反之,若行者能對死無常生起深刻的體悟,則任何惡行均能得以止息,所從事的任何修持將極為清淨有力,從而使各種道次第的證量能於心續中迅速產生,乃至終能獲致解脫成佛。
修持死無常的次第如下:
一、不修死無常的過患:
1、忘失正法—行者由於執持生命不會於短時間內結束的謬見,所思所作均為追逐世間的榮華富貴,因而忘失殊勝難得的正法。
2、未能趣入修持正法—行者雖知修持正法的重要性,然卻認為自己明天不會死、下個月不會死、明年不會死,甚至身罹重病,仍期待病情能好轉,不願接受死無常隨時可能到來的事實,故而因循苟且、渾噩度日,不斷拖延修持正法的時間,終至蹉跎一生。宗喀巴大師云:「世人由於不能了知死無常的重要,因而在面臨死亡時,手足無措,終致悔恨而死。」
3、未能清淨修持正法—行者雖已開始修持正法,然卻以企求此生身體能健康、家庭事業能圓滿、獲得豐厚的財富與美好的名聲等發心動機,而禮佛、誦經與修持儀軌,即使發願閉關修行,仍期盼他人讚歎自己能精進修行,將來能獲得成就與贏得眾人的尊敬。以此希求世間名聞利養的動機,行者所修持的任何教法均成為染污不淨。唯有對死無常生起深刻的體悟,發願能從輪迴中解脫乃至為利眾生願成佛,以此為動機,方能清淨修持正法。
4、忘失精進—行者縱能發起「為利眾生願成佛」的願心而修持正法,然卻經常心生厭倦,無法持續精進修持;反之,若對死無常有深刻的體悟,了知唯有修持正法方對自己真正有益,如此,必能斷除厭倦修法的心念,而能精進修持。
5、無法調伏自心—行者由於對死無常未能有所體悟,因而不斷生起貪、瞋二念,竭盡心力為親眷謀求利益與打擊敵人,因而造作種種惡業,時常與人諍鬥,甚至違犯法律,而須接受國法的制裁;凡此諸多惡行皆緣於行者未能體悟死無常所衍生的過失。
6、臨死方悔—行者由於未能體悟死無常,因而未能趣入正法修持,縱能修持正法,亦皆流於動機不淨、懈怠散亂的缺失,使修法所獲得的功德利益極為微薄。將世間的財富、權勢與名聲視為人生重要的目標,而努力追求,即使造作深重的惡業,亦在所不惜。直至業力現前,臨終彌留之際,方發現世間的榮華富貴不能帶走分毫,對自己真正有利之事,唯有精進修持正法,然死主無情,片刻亦不容拖延,因而懷著懊悔不已的心,身不由己地迎向生命的終點。
二、修持死無常的利益:
1、能趣入正法—佛陀昔為王子時,某日,走出城門觀看到生、老、病、死的景況,對死無常生起深刻的感受,因而發心出家修苦行六年。成佛之後,佛陀首先對五比丘開示的教法即為「諸行無常」,及至佛陀圓寂入滅之前,亦一再對所有弟子們強調修持死無常的重要。是故,藉由觀修死無常,能令行者跨越障礙學習佛法的門檻,真正趣入正法的修持。
佛陀曾如是開示:「所有動物的腳印中,以大象的足印最殊勝;所有的思惟中,以思惟死無常最為難得。」此因大象的足印是所有的動物中最大的,且形狀有如蓮花一般;思惟死無常能使行者真正趣入正法的修持,真正展現佛法的力量,從而於心續中生起各種道次第的證量。行者的修行是否得力?關鍵在於能否對輪迴中短暫的安樂生起厭離、能否對死無常生起體悟?例如,欲以鋸子鋸斷木頭,必須將鋸子不斷於木頭上來回拉鋸,方能將木頭鋸斷;若僅將鋸子置於木頭上,卻不努力拉鋸,如何能將木頭鋸斷。因此,唯有真正對死無常生起深刻的體悟,方能跨越修法的門檻,真正地修行清淨的正法。藉由修持清淨的正法,方能於心續中生起各種道次第的證量,從而達成證得圓滿佛果的目標。若是未能努力修持死無常,則行者所作的任何修持,均無法深入佛法的精髓,亦無法獲得真實的法益。
2、任何修持均能成為清淨正法:即使是禮佛、焚香、念誦佛號或咒語、持戒等修持,亦能產生極大的力量。因此,顯、密二乘均十分重視死無常的修持,僧眾的寮房中,常有骷顱頭的圖形或將布紮成屍體的形狀,密乘的行者穿戴骨飾、使用人的大腿骨製成的號角、本尊壇城外圍的八大屍林,諸多的法器與圖像均一再強調觀修死無常的重要,且唯有觀修死無常方能使行者的修持產生極大的力量與具足殊勝的意義。
障礙行者不能趣入修持清淨正法與不斷造作惡業的根源,在於心續中堅固的貪、瞋、癡惡習,藉由觀修死無常,能迅速摧滅貪、瞋、癡煩惱,如同以一支大鐵鎚將杯子擊碎一般。行者若與他人產生激烈的爭執時,在強烈的瞋恨心驅使下,即使旁人不斷勸誡自己息怒,亦不易產生效果,然若平日即時常觀修死無常,則此時僅須憶念死無常,即能迅速令瞋恨心止息,如同將整桶的冰水倒入一鍋熱水中,即使沸騰炙熱的水,亦將轉為清涼。因此,觀修死無常對於止息心續中的貪、瞋、癡習氣,具足極大的力量。
觀修死無常除能迅速摧滅心續中的貪、瞋、癡習氣之外,對於累積智慧與福德資糧,亦具足極大的力量。歷代的瑜伽師、成就者,能捨棄家園與世俗名利的追求,獨自前往深山閉關修持苦行,是何種力量使修行者如此堅苦卓絕地精進修持?究其原因,唯有觀修死無常,由於瑜伽師了知死亡必定會降臨且死期無定,因而對死無常產生極大的畏懼,當死亡降臨時,除了修持清淨正法,沒有任何其他的作為,能對自己產生真正的利益;因而,能絲毫不浪費生命,將全部的時間與心力,投注於清淨正法的修持,不斷地累積殊勝的福德與智慧資糧,從而獲得殊勝的成就,乃至證得雙運金剛持果位。
3、對於初發心修持的行者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最初發心修學佛法時,必須觀修死無常方能趣入修持清淨正法;若未能觀修死無常,即不能趣入修持清淨正法。
4、對於修持的過程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中間修持的過程,必須藉由觀修死無常,了知死亡隨時會降臨,方能生起精進修持的勇猛心,毫不懈怠的修持清淨正法。
5、對於所證得的果位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最後所獲致的成就,亦必須以觀修死無常為助緣,方能終究證得無學道雙運金剛持果位。因此,觀修死無常對修持的初、中、後各階段,均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6、能獲致善逝:由於行者平日即能觀修死無常,因此當死亡真正降臨時,能以歡喜愉悅的心迎接死亡的到來。有情眾生皆由於執著死亡不會如此快速地到來,因而平日對死亡表現得毫不畏懼,然於死亡真正降臨時,卻驚惶失措,終致懷著徬徨與悔恨的心面對死亡。三界之中,上至無色界的「有頂天」,下至欲界的「無間地獄」,沒有任何一位眾生能逃離死神的魔掌,即使是統領大軍戰勝無數敵國的國王,面對死神時,依然只能俯首稱臣?但眾生卻無視於死無常的道理,此為顛倒的觀念與行為。西藏有句諺語形容眾生此種謬誤的心態:「行至水邊方知回頭。」當遭遇大河險阻無法前進時,方知回轉,此時已然太遲。如同一個國家面對敵國的威脅,若能居安思危,預先做好準備,自然無須畏懼敵國的入侵。行者平日若能努力觀修死無常,對死無常能生起深刻的體悟,精進修持清淨正法,當死亡真正降臨時,對於自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兜率天等諸佛菩薩的淨土已然很有把握,如此,自然能以歡喜心面對,從而能獲致善逝。
昔日,有一位成就者如是開示:「我是因為對死無常產生極大的畏懼,因而遠離家園與自己所愛的親人,拋棄自己所擁有的財富受用,一個人獨自前往深山荒野閉關修行;如今,由於能精進修持清淨正法的緣故,心續中如實生起各種證量,對於死亡已能欣然以對,而不復感到恐懼。」行者雖未必皆能效法古代的成就者們,拋棄家園前往深山苦修,但至少仍須下定決心做到不貪戀親人與財富。
若依據阿底峽尊者所著的「菩提道次第炬論」判別死無常的觀修,可以發現觀修死無常乃是下士道修持內容的主體,亦為中士道修持的導引與上士道修持的助緣。此因,修持中士道的目標在於獲致解脫的果位,必須依靠觀修死無常為導引方能成辦;上士道修持的目標乃是了知眾生於輪迴中承受著無量無邊的痛苦,因而生起廣大的菩提心,為利益一切有情願速成就具足一切種智的佛陀果位,為達此目標,行者必須觀修死無常,對死無常生起深刻的體悟,方能體會眾生所承受的巨大苦楚,從而策發堅切的菩提心。
有一位成就者曾如是開示:「修行者若未能對死無常生起深刻的體悟,則即使修持無上瑜伽部密集金剛本尊成就法,亦難以獲致殊勝的加持;然而,若能對死無常生起深刻的體悟,則即使僅念誦數句四皈依,亦能具足極大的力量。」雖然密集金剛本尊成就法是極為殊勝深奧的密法,具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力,能令行者迅速獲致成就,但若對死無常未能生起體悟,即使能修持如此殊勝深奧的密法,亦不能了解其意涵與獲致真實的利益;反之,若對死無常能生起深刻的體悟,則行者所念誦的每一句四皈依,均包含了佛法最深刻的意涵,因而,能產生極大的力量與獲致殊勝的加持。
格西「京俄瓦」曾說:「如果我在早晨開始一天的修法之前,未能先觀修死無常,則我今天所做的任何修持,均將成為為成辦此生的安樂所造作的業。」曾經有一位弟子殷重地請示其上師:「何者方為修法的要訣?」上師如是反覆三次答云:「你會死,我也會死。」弟子聽聞上師的開示之後,即一心觀修死無常,後來亦獲致殊勝的成就。
由上述可知,死無常對修行者而言,是極為關鍵的重點,許多成就者均以死無常作為一生修持的核心,每遇到弟子問說:「何種教法能使我們獲得成就?」這些成就者總是回答:「觀修死無常。」若是弟子繼續問說:「是否還有其他勝過死無常的教法?」他們仍然如此回答:「最殊勝的教法即為觀修死無常。」行者若對死無常已生起深刻的體悟,或許能不在意觀修死無常的重要性;然若對死無常尚未能生起深刻的體悟,應當努力觀修死無常,唯有如此,方能於心續中生起各種道次第的證量,死無常對初發心修學佛法的行者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般。
觀修死無常的方法可分為三種根本,每一種根本各有三種因相,由修持三種根本可獲得三種決定:
一、 思惟自己必定須面臨死亡:
如是思惟的第一個因相—-當死亡降臨時,沒有任何的方法能逃避。
無論吾人投生於何處、獲得何種身體?當業力現前時,唯有迎向死亡一途。為了破除眾生對生命恆常存在的執著,即使已證得無死金剛身的偉大導師佛陀,依然選擇示現涅槃,於佛陀示現涅槃之前,許多已證得阿羅漢果的弟子,不忍見人天導師圓寂入滅,因而先隨 舍利弗尊者圓寂者有八萬人,隨 目犍連尊者圓寂者有七萬人,隨維摩傑居士圓寂者有五百人,此外,尚有羅翭羅尊者與 迦葉尊者以神通力奔往他方佛土;即使是 佛陀亦以示現涅槃教化眾生死無常的道理;是故,行者應思惟人類歷史上,無論是統領大軍的國王、擁有無量財富的商主、弟子眾多的上師喇嘛誰能與死亡對抗?誰能免於死亡呢?藏傳佛教寺院中,常會懸掛生死流轉圖,圖的外圍即是閻羅死主的大口,第二層為十二因緣,第三層為六道輪迴,最內圈為雞、蛇、豬象徵貪、瞋、癡,生死流轉圖的意涵即是說明六道中上至無色界有頂天,下至欲界無間地獄所有有情眾生均須面臨死亡,且死期無定,閻羅死主何時將口閉上,行者的生命立即隨之結束。佛陀住世的時代,某次,釋迦族遭受其他國家的攻打,有全族覆滅的危險,目犍連尊者心生不忍,於是以神通力將五百位釋迦族人置於 佛陀的缽中,並將部份釋迦族人送至日宮與月宮中,當戰爭結束時,日宮與月宮中的釋迦族人全部死去,缽中的五百人亦悉數化為血水。是故,行者若繼續於三界六道中流轉,當業力現前時,沒有任何的方法能夠逃避死亡。如同國王無法指揮大軍擊敗閻羅死主;商主無法以財富贖回自己的生命;口若懸河的辯士無法以犀利的言詞辯服閻羅死主而得以逃避死亡;具足極大力氣與尖銳爪牙的熊、獅、虎、豹面臨死亡時,依然僅能束手就擒,絲毫無力抗拒。
行者平日對於此生的名聲、財富與安樂,總是竭盡心力的努力追求,究其動機,不外乎於潛意識中,皆希求此生所擁有的名聲與財富於自己臨終時,能對自己有所助益;然而捫心自問,名聲與財富於面臨死亡時,可曾有任何些微的利益?答案是否定的,既然如此,為何仍繼續竭盡心力的追求。行者從出生開始,即面臨衰、老、病、死的摧逼,此四者如同四座高大的鐵山,將東、西、南、北四方團團圍住且步步進逼,所經之處,無堅不摧。人們自出生後,即不可避免地逐步邁向衰老;由於四大不調,經常罹患各種疾病;所擁有的圓滿、財富、健康、受用不斷因為各種惡緣而衰損;終究仍將為死主所擒獲;沒有任何方法能抵擋四座巨大鐵山的摧逼。
第二種因相—-壽命無法增加且毫不間斷地逐步減少。人的壽命乃是由過去生的業力所決定,當業力將行者牽引至此生,壽命的長短即已決定而無法改變。設若業力現前,即使能獲得無量長壽佛親自降臨灌頂,藥師佛親賜靈丹妙藥加持,金剛手菩薩親自加持去除一切障礙,仍然無法增加行者的壽命。壽命非僅無法增加,且分秒不停地逐漸減少,即使於睡夢中,身體處於休眠的狀態,仍片刻不停地朝死亡邁進。如同等待宰殺的牲畜,當屠夫牽著繫縛於脖子上的繩子,逐步朝屠場邁進,每前進一步,即愈接近死亡一步。然若業力尚未現前,行者可藉由行善積福而延長壽命。
第三種因相—-一生中能用於修持正法的閒暇甚少,而死亡卻肯定將降臨。
若將人的一生以六十歲為基準,前二十年的期間,多耽於玩樂而對修學正法不感興趣;及至三、四十歲的中年,因忙於照顧家庭與開創事業,亦鮮有空暇與心力用以修學正法;迨至五、六十歲的老年,雖然工作負擔較輕,然或須為兒孫之事操心、或須費心照顧親人、或因自己健康欠佳而無法專心修學正法。縱使有閒暇能用以修持正法,然而一天當中,扣除睡眠、飲食與休息的時間,真正能用於修法的時間極為有限。行者將一生大多數的時間均用於成辦此生的安樂,或為追求此刻乃至明日的安樂、或為追求下個月、明年乃至數十年後的安樂,一生汲汲營營莫非為此。然而當生活中充斥著名利的紛紛擾擾,試問尚有多少的時間與心力用於準備面對死無常呢?即使能有閒暇修法,亦因追求此生安樂的強烈習氣,而總是藉故拖延,無法下定決心當下開始努力修持正法,此種缺失造成行者修法的過程中極大的障礙,須深自反省與檢討,並扭轉此種謬誤的心態。若能下定決心努力修學如「聖道三要」等清淨正法,必能將心念轉而趨向正法,從而生起各種體悟,領受佛法真實的利益。
如是思惟與觀修自己必定會死,從而生起「我必須修持正法」的決定。
二、 思惟死期無定:
第一種因相—-投生於南瞻部洲為人,壽命長短無定。尤其現今正值五濁惡世,各種違緣與逆緣繁多,壽命長短更為不定。有些胎兒尚未出生即於母親體內死去,有些嬰兒甫出生即已死亡,有些兒童尚未長大成人即已死亡;行者生活週遭充斥著許多真實的事例,行者卻仍執著自己能恆常存在,認為自己尚年輕且身體健康沒有病痛,不會面臨死亡的威脅。然而衡諸吾人四周,即能發現有一些人年紀尚輕即已死去,有一些人身體硬朗卻毫無預警的死亡;因此,不能仗恃自己年輕健康,即忽略死無常隨時都可能降臨的事實。行者對於別人的死亡,常以觀看戲劇一般的態度輕鬆面對,總是認為事不關己!然而,諸多導致他人死亡的違緣何時降臨於自己身上?總是令人捉摸不定。有一位成就者曾如此開示:「明日和來世何者較為接近是無法確定的。」或許行者於今天尚未結束,即已死去且轉至來世。然而行者卻仍庸庸碌碌地為明日的安樂而奔走,從不思認真準備對來世有益之事。是故,應當扭轉此種謬誤的心態,積極為真正對來世有益之事而努力。
第二種因相—-死緣甚多,活緣甚少。
行者此刻生命尚能延續,完全是依靠自己過去生所累積的福德與上師三寶的恩澤。然而,能令生命得以延續的善緣與能導致死亡的惡緣相較,仍顯得極為稀少!隨遇任何一種惡緣,皆能使行者面臨死亡。人生的處境如同風中之燭,隨時有被吹熄的危險。除此之外,許多的活緣於某種特定情況之下,可能轉變為奪取行者生命的死緣;例如,用來遮風閉雨的房屋,若因設計或施工不良,容易倒塌造成死傷;快速便捷的交通工具,若使用不當或違規,容易發生意外事故造成傷亡;用於醫治身體疾病的藥物,若未正確服用,容易造成身體健康受到更嚴重的傷害甚至導致死亡;食用以滋養身體的各種食物,若因保存不當或飲食不知節制,容易造成食物中毒或罹患各種慢性病,使身體健康受損。
第三種因相—-人身危脆。縱然活緣甚少而死緣甚多,唯若行者的身體十分堅固,則不須畏懼諸多死緣。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即使是由堅硬的岩石所組成的地球,當遭受「火劫」的烈焰焚燒時,三界之中所有一切物體均為其所毀滅,即使是微塵亦將消失無蹤,何況是血肉之軀的人身。
身體的任一器官功能衰竭或發生病變,生命將隨之結束;例如,血管阻塞或破裂導致血液循環不順暢,生命將隨之結束;呼吸無法接續導致窒息,生命將隨之結束…。人身是如此脆弱,壽命是如此不定,若手腳不慎為毒針所刺,生命即遭受嚴重的威脅。人身危脆如同水泡一般,受細針一刺隨即破滅;是故,行者須體認自己隨時均有可能面臨死亡威脅的事實。
對於死期無定的道理,行者應多加思惟,不再蹉跎寶貴的生命,不再以「須完成自己事業的目標,方願趣入修持正法」為藉口,此因世事乃隨因緣而起,如海浪一般接踵而至,紛紛擾擾永無盡期。世人雖知修持清淨正法的殊勝利益,然而卻由於對自己能恆常存在的執著,而錯過修持正法的殊勝因緣,總是推延明日再開始修法,但是生命卻可能於今日結束。
由思惟死期無定的道理,從而生起「我必須立即開始努力修持正法」的決定。
三、思惟面臨死亡時,唯有正法能為依怙:
第一種因相—-面臨死亡時,此生所擁有的財富分毫亦無法帶走,亦無法用以贖回自己的生命。即使生為國王擁有不可勝數的財富,但面臨死亡時,卻無法以所擁有的財富交換得以延長自己的生命,亦不能將財富攜至來世。
第二種因相—-眷屬雖眾,亦不能替代自己死亡。行者即使擁有眾多的眷屬,然於自己面臨死亡時,卻沒有任何一人能替代自己死亡,無論親眷如何悲痛、哭嚎、拉扯,亦無法使自己能免於死亡。人出生時,是獨自一人前來;死時,亦將孤獨地逝去。
第三種因相—-俱生我執所貪愛的身體亦須捨棄。人們皆非常愛惜自己的身體,總是想盡各種方法保養身體健康;然而,當死亡降臨時,自己所執著與珍視的身體亦須捨棄,僅存意識孤獨地迎向來世,如同將牛毛從凝固地酥油中拔出一般。
世人一生勞勞碌碌,其目的不外乎追求財富與照顧自己的親人眷屬,為了追求財富,而與他人競爭,甚至藉助各種不正當的手段只求達成目的,因而造做了深重的惡業,直至面臨死亡,方知「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一生辛勞為財富而奮鬥,最後卻落得惡業隨身的結果,至為不智與可惜!
為了照顧自己的親人眷屬,想盡辦法為親眷謀求安樂並致力打擊可能威脅親眷的仇敵;職是之故,亦造做了深重的惡業,臨終時方知沒有任何一位親眷能分擔自己的惡業,唯有自己須獨自承受巨大的苦果。
如是思惟面臨死亡時,財富、眷屬與所貪戀的身體對自己沒有絲毫的助益,且於追求財富與為親眷謀求利益的過程中,衍生出諸多由貪、瞋、癡所引發的痛苦,且由於自己所造做的惡業,來世須承受難以忍受的痛苦,對於行者可說有害無益。唯有精進修持正法,依循佛陀的教誡戮力而行,方能導引行者趣入解脫道,不復繼續沉淪,從而獲致真正的利益。如是思惟,使自己對財富、眷屬與自己的生命不生起任何貪念,下定決心從此刻起,謹慎守護身、口、意,隨時隨地皆將心念轉入修持正法的道路,盡己所能努力修持清淨正法,並於內心生起「唯有一心精進修持正法方能獲致真實利益」的決定。
如何斷除對此生的貪著
偉大的人天導師 釋迦牟尼佛為了度化五濁惡世的眾生,因而降生於世間,示現成佛。成佛之後, 佛陀說法四十九年,傳授八萬四千法門,其目的不外乎為能使有情眾生能從煩惱中解脫,並於心續中生起各種道次第的證量。如此廣大如海的教法,經由印度歷代成就者與班智達不斷修習、傳承與發揚,於舊譯派(寧瑪派)時,即有許多成就者與班智達將諸多珍貴殊勝的顯密教法傳至西藏。至藏王「菩提光」(蔣秋哦)與「智慧光」(耶些哦)迎請阿底峽尊者入藏弘法,由此因緣尊者得以將顯密教法再度弘揚於藏地,是為新譯派(噶當、薩迦、噶舉、格魯),復經歷代祖師傳承至格魯派祖師—宗喀巴大師,大師將八萬四千法門之精華融攝於聖道三要之中。因此,聖道三要乃是行者欲趨入解脫道,終究證得圓滿佛果之鎖鑰。
行者對於死無常(三種根本、九種因相、三種決定)的內涵,須付諸實修,而非僅止與了解其內涵即可。若能每日於座中(入座修法時)或座間(入座修法以外的時間)殷重思惟死無常的內涵,則能發現自然界所有現象,均時時刻刻示現著諸行無常的義理。例如,日出日落,花草樹木於秋天枯萎凋謝、直至春天方繁茂增長,萬物生滅增減不定…,如此諸多現象均示現了諸行無常的意涵,且均能觸發行者對於死無常之體悟。是故,目睹自然界生滅無常的變化時,應當省思自身亦是如此。密勒日巴尊者於證道歌中如是開示:「看到事物生滅不定,使我體悟死無常的道理。」
日常受用飲食服飾時,亦應憶念死無常的意涵。當吾人臨終時,縱有美味佳餚當前,仍然無法下嚥,而必須忍受飢餓的痛苦;雖然身穿華麗的服飾,卻因病痛纏身而散發惡臭或大小便失禁,而玷污了美麗的服飾。當與知心朋友交往時,亦應思惟當自己面臨死亡時,諸多摯友不能且不願隨自己同往,僅能由自己孤單地承受令人畏懼的痛苦,邁向不可知的來世。當沐浴妝扮時,亦應思惟當自己臨終時,身體自然散發腐臭的氣味,死後身體會被親人攜往屍陀林(墳場)埋葬,從而生起對死無常的畏懼。行者須隨時隨地憶念與思惟教法的內涵,心與法不可須臾相離,切不可認為只有到寺廟禮佛、誦經,方稱為修法,其餘日常生活則與修法毫不相干。
另一種觀修死無常的方法為觀修自己死亡時的相貌,藉由平時觀看他人往生時的面容,推測自己死亡時的相貌,從而生起對死無常的體悟。吾人此生所致力追求的目標,不外乎「扶親制敵」,為了扶助親人與打擊敵人,而努力積聚各種資具。由於只努力追求此生的安樂,執著無常為恆常,當看到他人死亡時,總是認為事不關己,內心對於自己終將死亡的事實,無法生起絲毫的警惕。
由於執著無常為恆常的緣故,使行者對死期不定的事實視若無睹,所思所作均是為成辦此生的安樂。即使閻羅死主如晴天霹靂一般突然降臨,仍然執著自己不會立即死去。一旦真正面臨死亡時,卻發現自己所致力扶助的親人,無法繼續陪伴自己,為自己分擔惡業;所努力積聚的各種資具,無法帶走些許,只剩下滿身的惡業伴隨著自己。此時,內心為悔恨所盤據,然而已經太遲,縱然此刻心生覺悟,欲修持正法亦不可得。是故,行者須藉由親見他人死亡的情形,觀修自己死亡時的情景,平日力大無窮的人,臨終時卻連抬起手臂的力氣也沒有;見到自己所喜愛的食物置於面前,卻無法享用;縱然吃下再多神丹妙藥,依然藥石罔效….。
由於對死無常未能生起深刻的體悟,因此,所修習的任何法門,無法生起任何證量,無法產生真正的效果。臨終時,欲生起善念、修法乃至獲得佛菩薩加持的心願,亦變得渺不可及。因此,平日對於死無常的內涵,應深加思惟與體會,藉由目睹他人死亡的情景,觀修自己臨終時的景況,將有助於行者生起對死無常的體悟,從而生起出離心。
行者心中或許對於自己尚健康活著的時候,卻須以三種根本、九種因相、三種決定預先觀修死無常,而感到困惑,甚至懷疑是否會產生不良的影響?此種疑慮是多餘且不可取的。須努力觀修死無常的原因有二:
一、行者若於平日即能努力觀修死無常,對死無常具有深刻的體悟,則即使僅唸誦一句四皈依,亦能獲致極大的功德;若未能努力觀修死無常,則縱然修再多的法,所獲致的功德利益仍將極為有限。
二、行者平日若能努力觀修死無常,當死亡降臨自身時,即使如晴天霹靂一般突然出現,亦能坦然面對,不生起任何後悔的心念,從而獲致善逝。
觀修自己面臨死亡的情景時,行者應思惟此生所努力追求的美好事物,須即刻放下;此生所珍愛的親眷,縱然有再多的不捨與眷念,亦須別離。此時,自己正穿上此生的最後一件衣服,睡在此生的最後一張床上,親友們正商討著如何處理自己的後事。即使想要交代遺言,亦因「地大」崩解,舌頭不聽使喚,而不知所云;因「風大」崩解,而呼出的氣息很長,吸進的氣息卻很短,當最後一口氣呼出,即如同琴弦斷了一般,此為「風大」已完全崩解的現象。因身體功能的喪失,而大小便失禁;平日所貪戀的美食,此時卻覺得令人作嘔;此生所努力積聚的錢財,分毫亦帶不走,甚至在自己尚未斷氣前,親眷即為了搶奪家產而諍鬥,最後,甚至兄弟反目、對簿公堂。想想自己辛苦一生造作了無數惡業,為自己與親眷累積了許多財富,卻落得如此下場,內心悔恨萬分,然而亦無可奈何。此時,僅存意識孤獨地離開身體,如同棉絮一般隨著此生所累積的善業與惡業的強大業風,吹向充滿各種危難的中陰身,孤獨地承受著無邊的畏懼與痛苦,並由業力牽引至茫然不可知的來世…。如是觀修死亡的情景,如同自己親見歷歷在目一般,使自己對死無常生起極為畏懼的心念,從而生起深刻的體悟。
對於厭棄對此生貪著的修持,行者或許認為:如果捨棄了此生的一切,如何能繼續活下去?會有如此的疑問,乃是誤解了厭棄對此生貪著的意涵。所謂厭棄對此生的貪著,意指行者對此生所追求的受用與財富,不應生起任何貪戀與執著的心念,此為修行的精髓。世人皆有傳家之寶,能維繫整個家族的生存命脈,即使於戰亂中,亦能延續不斷。噶當派的祖師則以十祕財(十法財)為歷代傳承的珍寶,作為修行依止的圭臬。十祕財的內容為:四依止(心極法依止、法極窮依止、窮極死依止、死極荒溝依止)、三金剛(事前無牽累金剛、事後無愧悔金剛、與智慧金剛同行)、三得(出於人群、入於狗伍、獲得聖位)。十祕財的意涵如下:
一、心極法依止:行者由觀修自己必定須面臨死亡且死期無定的義理,了知於面臨死亡時,唯有平日所修習的正法能對自己產生殊勝的利益;因此,將所有心念皆轉為依止於正法之上。
二、法極窮依止:行者認為若自己將所有的心念皆專注依止於正法,對世俗的營生事業不努力求取,如何能確保衣食無虞?是故,行者應下定決心如乞丐一般,以最少的資具維持生活所需,即使極為貧窮,所有心念仍專注於正法,絲毫不受動搖。
三、窮極死依止:行者由於極為貧窮,因而心中產生如是疑惑:我若不準備生活所需的資具,如果不幸餓死或凍死,即失去精進修持正法的機緣。然而行者卻可反思所有眾生均須面臨死亡,無論生活貧窮或富裕皆是如此,既然難逃一死,與其為求積聚財富造作深重惡業而死,毋寧為了精進修持正法累積功德而亡,兩者的意義有天壤之別。行者於無止盡的輪迴流轉之中,生生世世莫非皆為追求世間的榮華富貴而死,此生若能有機緣為精進修持正法而亡,內心當深感欣慰。人天導師釋迦牟尼佛往昔行菩薩道時,由於已完全淨除我執之故,有許多世是將自己的生命布施與眾生而圓寂;因此,行者為證得圓滿佛果,即使是自己的生命亦當毫不吝惜,持用以行布施。
四、死極荒溝依止:行者或許認為自己因專注修習正法貧窮而死,則自己的後事須交給何人處理?然而,吾人的身體只是四大和合的不淨之身,死後骨肉腐壞還歸大地,何足珍惜!若因精進修持正法導致貧窮而死,即使如野狗一般曝屍荒野,亦當一心堅忍修持苦行。
五、事前無牽累金剛:由於行者以前述四種依止立下堅定修持正法的心志,此時,知悉行者心念的親友,必然以種種動聽的言語,勸行者在家亦可修行,何須拋棄財富受用與親眷,獨自至僻靜之處,過著閉關修行孤苦艱辛的生活,甚至以種種手段要脅行者,不可離家修行。此時,行者仍如金剛一般心志堅定,不為所動,一心堅定專注修持正法,此即事前無牽累金剛的意涵。
六、事後無愧悔金剛:行者以堅定的決心至荒郊野外或崇山峻嶺之中閉關修行,他人或許會以異樣的眼光看待行者。見到行者四處為家、衣衫襤褸、蓬頭垢面、飲食粗糲,或許會批評行者癲狂有如乞丐一般的行徑,不斷冷嘲熱諷;或將行者視為神通具足的大成就者,眾人口耳相傳而崇拜不已。凡此種種譏、稱、毀、譽,對行者均無任何意義與影響,內心絲毫不生任何慚愧與後悔的心念,此即事後無愧悔金剛的意涵。
七、與智慧金剛同行:行者既已開始閉關修行,應當下定決心堅持下去,不因閉關修持的艱辛而退轉。往昔於藏地,曾有一位官員於閱讀密勒日巴尊者的傳記之後,深為 尊者堅定苦修的精神所感動,於是下定決心效法尊者的苦行,將家產全部布施與他人,然後前往深山閉關修行,然而因心志不堅,無法承受修行的艱苦而退轉,三日之後,即返回家中,且向他人訴說這一切都是密勒日巴尊者所害,因而被傳為笑談。
八、出於人群:行者由於已能與智慧金剛同行,心念已然完全專注於正法的修持,因而行為舉止與一般熱衷追逐榮華富貴的人們,有著極大的差異,甚至完全相反。人們可能將行者視為瘋子,然而行者依然一心依止正法修持,故不樂於與人群同處。
九、入於狗伍:由於行者捨棄一切財富受用的追求,樂往僻靜之處閉關虔修,過著居無定所的生活,飲食亦極為粗陋,僅求能延續色身即可。此種生活在世人看來有如野狗一般,然而卻無法動搖行者精進苦行的決心。
十、獲得聖位:由於行者捨棄世間一切財富受用與無益之事,精進修持正法,因而能證得解脫成佛的果位。 密勒日巴尊者往昔開始閉關修持時,生活極為艱辛,經常找不到任何食物可吃;後來,由於他精進苦修的情形逐漸為他人所知曉,並為人所崇敬,於是許多施主紛紛供養衣物與飲食,數量多到無法完全穿戴與吃完。
人天導師 釋迦牟尼佛、阿底峽尊者、 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的作者)均貴為一國的王子,擁有無量的財富與權勢,但祂們仍能毅然放下一切,出家修持各種苦行。格魯派的祖師—宗喀巴大師雖擁有眾多的弟子,然而由於 文殊菩薩的教誡,縱然弟子們不斷懇求 大師講授更多的經論,甚至明成祖亦派遣使者迎請 大師前往北京接受供養與弘法, 大師仍毅然決然地放下一切,派遣弟子「章嘉呼圖克圖」為代表奉詔進京,自己卻與八位弟子閉關苦修,此因大師了知若未能精進修持,從而生起證量,對於眾生的利益將有所缺憾。
修持十祕財的關鍵,並非須捨棄一切,前往深山閉關苦修方可;而是必須於心中對此生的貪著生起極大的厭離,如此,方能於心續中生起證量。若未能厭離對此生的貪著,縱然將所擁有的一切財富受用完全布施與他人,獨自逃往荒郊野外,仍然無法生起真實而深刻的體悟。
密勒日巴尊者曾如是開示:「世間的一切財富受用,於臨終時,無法帶走分毫;既然終究均須放下,為何不於此刻即放下一切,而謀求更為殊勝的利益。」
修持任何的教法之前,均須修正意念與動機,以前講授禪定止觀時,曾提及可以數息的方法,止息粗分的分別心。其他修正意念動機較為常用的方法,則是觀想面前虛空有釋迦牟尼佛為主尊的皈依境,了知佛陀為佛、法、僧的總集。由思惟依止善知識、暇滿人身難得、死無常(三根本、九因相、三決定)的內涵,觀修自己死亡時的相貌,進而以十祕財的要訣逐步修正自己的意念與動機,讓自己的心念能專注於善念與善行之上,思惟自己往昔所曾造作無量無邊的惡業,臨終時,必然為惡業所牽引,而墮入三惡道,承受無量無邊的痛苦。如是思惟令自己對輪迴心生極大的厭離與畏懼,此時以虔敬的信心,祈求三寶攝受,觀想資糧田諸尊放出無數的光與甘露進入自身,將自己所有的惡業與煩惱完全淨除,此為修持任何教法的根本。
上師所講授的任何教法,其目的無非是希望能使行者獲得殊勝的利益,冀望諸位能將教法付諸實修,如此,始能獲致佛法殊勝的利益,講經說法方能具足意義。
貳、如何斷除對來生的貪著
聖道三要的內涵為出離心、菩提心與空性正見慧,其中出離心的修持,可分為斷除對此生的貪著與斷除對來生(輪迴)的貪著。吾人由於累世所串習的習氣,總是認為若不去追求財富受用,如何能衣食無虞地活在世上;然而,此種觀念是謬誤與似是而非的。
因為對此生的貪著,而竭盡心力追求名利,雖費盡心思努力追求,卻不一定皆能如願,並且於追求的過程中,由於貪、瞋、癡煩惱習氣的影響,而衍生巨大的痛苦,從而造作了深重的惡業,導致吾人不斷於輪迴中流轉,乃至墮入三惡道之中,承受著難以忍受的苦楚。反之,若能捨棄對此生的貪著,行者除能獲得此生的圓滿之外,尚能使來世得以往生人天善趣,而免於墮入三惡道之中。因此,對此生的貪著乃是造成吾人無法獲致安樂,且須承受無量痛苦的重要原因。噶當派祖師曾開示道:「吾人於輪迴中所承受的各種痛苦,均肇因於對此生的貪著;唯有停止繼續造作惡因,方能免於承受痛苦的結果。」然而,世人卻常反其道而行,儘管畏懼惡業的果報,卻不斷造作與積集惡因,並且除了自己親作之外,尚教唆他人去作與見作隨喜。如此顛倒的觀念與行為,如何能免於承受惡業的苦果。是故,唯有斷除對此生的貪著,避免繼續造作惡因,方能令痛苦止息。
對此生的強烈貪著,易使自心經常處於不安與混亂的狀態。由於都對此生的貪著,希求此生的財富受用皆能圓滿;因此,當財富受用因惡緣而衰損時,當遭遇橫逆與災厄時,當自己所擁有的種種圓滿有所缺陷時,內心隨即陷入不安、混亂與恐懼之中,害怕失去目前所擁有的一切。世間的一切事物既然均為因緣和合而成,即離不開成、住、壞、空的變化過程;是故,行者應捨棄對此生的貪著。由於捨棄對此生的貪著,行者反而能成辦此生的幸福,來世得以往生人天善趣,乃至解脫成佛的大門,亦因此而敞開。
捨棄對此生的貪著並非須將工作辭去、將財富散盡、過著孤苦無依的日子;而是須將貪求與執著此生榮華富貴的心,予以斷除。當吾人以強烈貪著的心念去追求榮華富貴時,往往不能如願,甚至適得其反;例如,當吾人竭盡心力欲獲得美好的名聲時,卻反而形成自己獲得美好名聲的障礙;反之,若能捨棄對名聲的貪著,卻能獲得他人誠摯的讚歎。因此,捨棄對此生的貪著,非但不會造成此生的不幸與苦難,反而能成辦此生乃至來世的幸福與安樂。
如同將濕軟的皮革披在身上,最初會生起舒服的覺受,但當皮革逐漸乾燥變硬,緊黏著皮膚時,卻令人覺得極為不適,而須借助刀子將皮革卸下。吾人起初受用世間的榮華富貴時,會有短暫的安樂產生;然而當短暫的安樂消失,隨之而來的卻是種種的痛苦,此時唯有倚仗智慧的寶劍,辨別諸法的正確與否?將無益之事徹底斬斷,方能從痛苦中解脫。
行者可曾思惟:是誰令我們此生承受著巨大的苦楚?是誰令我們墮入三惡道?是誰令我們受到鄙視?所有的答案均指向自己。由於對此生的貪著,令我們造作諸如殺生、偷盜…種種惡行,甚至弒害對自己具足大恩的雙親,將具足恩德的師長當成僕役一般使喚,如此種種深重的罪業,皆由於對此生的貪著而造作。職是之故,使自己遭致侮辱,將自己繫縛於無邊的痛苦之中,此等行為實是愚不可及!因此,行者必須斷除對此生的貪著。
人天導師 釋迦牟尼佛貴為一國的王子,擁有無量的財寶、權勢、宮殿、妃眷、臣子與軍民,然而 佛陀卻對之心生厭離,毅然捨棄對此生的貪著,出家修持苦行,最後,證得正等正覺的圓滿佛果。所傳授的教法,度化了成千成萬的菩薩與阿羅漢,證得須陀洹、斯陀洹、阿那含果的四眾弟子不可勝數,且擁有世間與出世間一切最美好的名聲,佛陀證得聖位的弟子之中,部分亦是來自於王族,由於斷除對此生的貪著而證得聖位。以此為例,可說明斷除對此生的貪著,非但不會遭致痛苦與不幸,且能成辦世間與出世間一切圓滿與善好的結果。
世人多汲汲營營於追求此生的安樂,然而或無法如願,或僥倖得以享受數年的安樂,但卻因此而造作深重的惡業,導致此生須承受種種痛苦。臨終時,亦受此惡業所牽引而墮入三惡道之中,承受更為巨大與可怖的痛苦,與當初追求安樂的目的有天壤之別。是故,行者欲從無止盡的輪迴苦海中獲致解脫,應當思惟其關鍵在於捨棄對此生的貪著,藉由不斷的思惟與串習(修道)將心續中的貪、瞋、癡煩惱斷除,方能免於繼續於輪迴中流轉不止,從而獲致解脫乃至成佛。
修持任何教法,皆須以皈依與發心為基礎。皈依三寶為一切修行的基礎,藉由三寶不可思議的功德,令自己發起與增長廣大的菩提心,此為皈依發心的意義。是故,修持任何教法之前,應先觀想皈依境,主尊為釋迦牟尼佛,左側有文殊菩薩與甚深見派的傳承祖師,右側有 彌勒菩薩與廣大行派的傳承祖師,周圍復有無數的諸佛菩薩、羅漢聖眾與空行護法所圍繞,本師 釋迦牟尼佛為佛法僧三寶與上師、本尊、諸佛菩薩、空行護法的總集。其後,對資糧田諸尊作禮敬、供養、懺悔、隨喜、請轉法輪、請佛住世、迴向等七支供養,供養畢,作虔敬的祈請,觀想自身周圍有無量的眾生圍繞,無數的眾生皆如同自己過去生的母親一般,此刻正承受著巨大的苦楚,且心續中未能生起任何道次第的證量,行者祈請釋迦牟尼佛放出無數的五色光與甘露,進入自身與有情眾生的頂門,淨除有情眾生一切的煩惱業障與所有生起道次第證量的障礙,從而於心續中生起如理依止善知識、出離心、菩提心與空性正見慧的證量。以此積資淨罪的修持為前行,其後,進入正行的修持。
對於聖道三要乃至 佛陀所開示的任何教法,行者切不可僅將其視為佛學知識,認為只須了解其義理即已足夠,而不思努力修持與串習,使心續中能生起各種道次第的證量;如此,不但沒有任何利益,反而形成種種的障礙。如同獵人所設下的陷阱,若未能將獵物一舉成擒,則下次獵物再遇到此陷阱,已經知道須避開陷阱以免為獵人所擒獲,欲再捕捉此獵物已不可能。
於「暇滿難得壽不留」偈頌中,觀修暇滿難得為觀修死無常的前行,觀修壽不留則為觀修死無常的正行。行者無論修誦任何法門,必須於內心生起覺受,使心識轉化,從而真正修正自己的意念與動機,切不可僅止於口頭唸誦,應付了事,此等作為將不具有任何意義。
「業果不爽輪迴苦,數思能斷來世欲。」此句偈誦的意涵,乃是講述修持死無常的第二部分—-斷除對輪迴(來世)的貪著。藉由思惟與修持「暇滿難得壽不留」,行者能了知生命的短暫與死期無定,自己終將死亡的事實。然而,若人死後即灰飛煙滅,則不須在意來世將往生何處。但意識牽引行者往生來世卻是極為明確的事實,至於來世往生何處?則由過去生與此生所造作的業力所決定。業力可分為善(白)業、惡(黑)業與無記業,其中,善業又可分為福德業與不動業,若行者所造作的福德業力量較強,則來世將往生人界或欲界的天;若所造作的不動業力量較強,則往生色界與無色界的天;若所造作惡業的力量較強,則往生地獄、惡鬼、畜生等三惡道。
行者觀照此生的種種際遇,即能發現生活中充斥著各式各樣的痛苦,導致痛苦產生的根源,乃是由於過去生所造作的惡業,只要牽引行者繼續進取獲得有漏蘊身的原因—-煩惱與業障尚未淨除,縱使來世再投生為人,依然須繼續承受萬般苦楚。因此,行者切不可僅止於了知三惡道無量無邊的痛苦,而對於人、天的諸般苦楚視若無睹,認為來世只須能往生人天善趣,獲得天身或人身,不墮入三惡道,即無須擔心繼續受苦,且能享受榮華富貴所帶來的種種安樂,若執持此種謬誤的見解,即是對於輪迴中的種種盛事仍有所貪著。
往生人天善趣的目的,並非為了受用種種安樂。行者即使生為天人,沒有現行「苦苦」的痛苦,且受用著過去生造作的善業所累積的善報,然而,當善報受用竭盡之後,則必須承受由過去生造作的惡業所牽引的苦果,與墮入惡趣的眾生相較,僅止於受苦時間的先後不同而已,並無法從輪迴的痛苦中逃脫。是故,上至無色界最高的「有頂天」(「有」即輪迴),下至欲界最底層的「無間地獄」,所有眾生均須承受各式各樣的痛苦,無人得以倖免!
如同監獄中的犯人,須忍受種種的不自由、為他人所使喚的痛苦,其中仍有得以歇息、舒緩的機會,然而,縱能稍得喘息,依然身繫牢獄之中,不得解脫。行者於過去生或曾生為天人,具足極大的神通與禪定的力量;或曾生為國王,擁有無量的權勢與財富,此刻卻依然於輪迴中流轉不止,或淪入三惡道承受無量無邊的痛苦,乃至此生獲得人身,依然須繼續承受諸般苦楚。因此,行者當了知痛苦是輪迴的本質,除此之外,毫無任何安樂可言!
欲從輪迴中獲致解脫,唯一的方法即是須將心續中所累積的福業與惡業完全淨除,且不再造作任何新業,而造作業障的根源,乃是心續中強烈的我執,因此,行者必須了知業果的意涵,藉由思惟業果的意涵,從而斷除對此生的貪著。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將業果歸攝於下士道的範疇之中,藉以斷除對此生的貪著。聖道三要則藉由觀修死無常,斷除對此生的貪著,而將業果歸攝於中士道的範疇,藉以斷除對來生(輪迴)的貪著。因此,欲斷除對此生乃至來世的貪著,均須深入思惟與了知業果的意涵,從而將心續中所累積的業障淨除,如此,方能免於受業力的牽引,繼續於輪迴中流轉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