怙主 果碩仁波切講授
敬禮至尊諸上師
- 一切佛語心要義 諸聖佛子讚揚道 有緣求脫者津梁 我當隨力而宣說
- 彼不貪著輪迴樂 為令暇滿不空過 勸依佛喜道諸賢 具清淨心善諦聽
- 無真出離難止息 捨求有海安樂果 貪著有樂能縛身 是故首當出離心
- 暇滿難得壽不留 修習能斷今世欲 業果不爽輪迴苦 數思能斷來世欲
- 至於輪迴圓滿事 不生剎那之希願 晝夜恆求解脫心 生時即起出離心
- 出離若無淨發心 執持修習終不成 無上菩提圓滿因 智者當發菩提心
- 四大瀑流猛漂激 業繩緊縛難掙脫 既入我執堅鐵網 復被無明大闇蔽
- 無邊生死生復生 三苦逼害恆相續 審思如斯眾慈母 當應引發殊勝心
- 不具通達實相慧 雖修出離菩提心 終不能斷生死根 應勤通達緣起法
- 能見世出世間法 果隨因行永不誣 能滅實執諸所緣 此乃正入佛喜道
- 現分緣起不欺誑 空分遠離實執意 若時二者別現見 爾時仍昧牟尼旨
- 唯見緣起全不誣 即滅實執取境相 若時同起非更迭 乃圓成正見觀察
- 此復現相除有邊 及以性空除無邊 若知現空顯因果 不為邊執見所奪
- 如是聖道三關要 若得如實通達時 子應依靜勤精進 發奮速疾修究竟
壹、前行
「聖道三要」是一位希求解脫成佛的修行者,在邁向解脫成佛的過程中,所必須修持的三種心要—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慧。「出離心」意指行者希求出輪迴中解脫的心;「菩提心」意指行者希求自己與一切如母有情,皆能從輪迴中解脫;要能解脫生死的束縛,證得圓滿佛果,除須具足出離心與菩提心兩種方便,尚須與通達諸法實相的空性正見慧雙運修持方能證得。以上三種心要,為行者修持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與過程,故名為「聖道三要」。
宗喀巴大師曾說過一句偈頌,偈頌意義是:「吾人此生能獲得具足八種暇滿、十種圓滿的難得人身,因緣極為殊勝可貴;此因於吾人無數次的輪迴裡,或投生於三惡道,承受極大的痛苦,無緣修學佛法;乃至往生人、天善趣,若未能值遇佛陀或佛陀的教法住世,亦無緣修持佛法。因此,此生能獲得具足暇滿難得的人身,並值遇佛法住世,應當精進努力修持,方能圓滿人生的意義。」
行者所獲得的人身,並非僅只是一個肉體的身軀而已;而是具有無限可能且極為難得的人身。此生若因心中所起種種的惡念,去造作種種的惡業,將來必定淪入三惡道中,承受無量無邊的痛苦。同樣的,若能利用此生,廣行諸善事,勤耘福田,將來必能往生人天善趣,即使福報極大的帝釋、梵天,行者亦能以此生所累積的福德而能得生。此外,若能更進一步,以清淨的動機,精進地修持佛法,將來必能證得具足一切種智的殊勝佛果。
人身的難得可貴,更勝過能滿足吾人一切欲求的「如意寶」;此因「如意寶」僅能滿足眾生現世的欲求;而行者卻能以此人身修持佛陀的教法,得以從無止盡的輪迴中解脫,進而證得圓滿的佛果。吾人若損失些許世間的錢財,旋即懊悔不已,怨天尤人!然對於比如意寶更為珍貴的人身,卻隨意棄置,絲毫不加愛惜,不僅不知利用此生值遇佛法的殊勝機緣,努力修持;反而造作無量無邊的惡業,終至淪墮惡趣,令人不勝惋惜!
修行的重點,不在於表相,而在於如何修正自己的意念與調伏自己的心性?此為行者須深入思維的主要課題。行者聽聞任何佛陀的教法之後,即當將教法付諸實修,唯有藉由實修,方能將業障逐步淨除,並於心續中生起各種道次第的證量,從而真正從輪迴中解脫。行者於無止盡的輪迴中,並非不曾聽聞佛陀殊勝的教法,但卻不知真正用於實修,以致此刻仍在輪迴中流轉,無法獲得解脫。是故,行者當反躬自省,若未能將所聽聞的佛法用於實修,當生起極為懺悔慚愧的心,從今而後,應當精進實修所聽聞的教法,使生命過得更充實。
每個人都希望生生世世跟隨上師、諸佛菩薩,但反省自身的所作所為,卻是不斷地藉由身、語、意三門,不斷地造作惡業,此與吾人所希求的願望背道而馳,依此而行,吾人的願望絕無實現的可能!唯有意念、行為與願望相符,願望才有可能實現。佛陀曾說過:佛不能以手拔除眾生的痛苦,佛不能以水洗淨眾生的罪業,佛也無法將祂的證量,轉移至眾生的心續。佛只能為眾生開示正法,教導眾生能依教奉行,唯有透過不斷精進地修持,方能有所證悟,從輪迴中解脫,獲致究竟安樂的希願也才能實現。
行者由於累世清淨地持守戒律,加上往生人天善趣的願望,今生方能獲得人身;若無持戒清淨的因與往生人天的善願,絕不可能有這樣的結果。是故,行者應於心中生起強烈的信念,要珍惜如此難得的機緣,精進修持正法,不虛度光陰。若不能好好把握此生,則如同以極為昂貴的價格,向他人租借物品,卻將其棄置一旁,不加以利用;然後心裡想著:下次租用此物時,再妥善加以利用;是極為愚癡的觀念與行為。
人身具有三種共同的特點:
一、人一定會死亡,
二、無法預知何時死亡,
三、死後唯有我們所造作的善、惡業相伴隨。
吾人窮盡一生之力,所追求的權勢、財富,在臨終時,沒有一樣能帶得走。從今生到來生,唯有「意識」是連續不斷的;此生所造作的善業與惡業,就隨著意識延續到來世。因此,以貪求榮華富貴的心念,所造作的種種惡業,不啻是促使自己來世淪入三惡道的沈重包袱!三惡道的痛苦,是我們所無法忍受的,就算投生為人或天人,具有極大的福報;但就輪迴的本質,仔細去思維,將會發現在人或天人之中,沒有究竟安樂之處,縱使享有短暫的安樂,也是轉瞬即逝,剩下的仍只是苦苦、壞苦、行苦等諸苦。因此,唯有把握此生,精進修持正法,使自己從輪迴中,徹底獲得解脫—-證得佛陀的果位,方能得到究竟的安樂;若仍執著於現世短暫的安樂,而繼續造作惡業,將沈淪於無盡的輪迴中,求出無期。
所有的有情眾生,均有「希求安樂、厭離痛苦」的特點;因此,行者不僅希求自己能從輪迴中解脫,更應幫助其他眾生,亦能從輪迴中解脫獲致究竟的安樂。欲圓滿此菩提心願,首先需證得佛陀的果位,因為,唯有佛具足如此殊勝的能力;而欲證得佛陀的果位,唯有依循具德成就上師所傳授的心要口訣,精進修持清淨正法,才能圓成佛果,利益無量的有情眾生。
貳、正行
傳承
菩提道次第是總攝佛理的精義,由大乘佛法的兩大車軌—深觀見派的「龍樹菩薩」與廣大行派的「無著菩薩」所闡揚的的義理,由諸多大成就者延續此傳承,直至阿底峽尊者總攝了深觀見派和廣大行派的殊勝教授,造「菩提道炬論」。復經由歷代祖師傳承至宗喀巴大師;大師將此殊勝教授予以發揚光大,造「菩提道次第廣論」,再由諸多成就者延續此心要傳承至今。歷代有許多大成就者均留下註釋菩提道次第的教授,例如第五世達賴喇嘛所著作的「菩提道次第文殊教授」。而「聖道三要」更是菩提道次第的精華,所以極其珍貴殊勝,希有難得。
修行的目的是要成就佛陀的果位,因此,須認知正確的修行方法,及於修持過程中,會有哪些障礙和體悟產生?唯有依循上師的教授和口訣,行者方能認清修行所會遇到的障礙,依止菩提道次第如實而修,能漸次獲得體悟,終能圓成佛果;而「聖道三要」為菩提道次第最殊勝的教授。
「聖道三要」乃是由文殊菩薩親自傳與宗喀巴大師的心法,且如同上師與弟子一般的教授,復由宗喀巴大師傳授與其弟子「阿旺札巴」,並由其記錄與傳承。
「聖道三要」有許多不同的傳承,隨著傳承的不同,於講授時,所安立的科判亦有所不同。上師係以甘肅「拉卜楞寺」第四世嘉木樣仁波切所傳為依歸,其科判與「菩提道次第廣論」同,依次為:
一、為明法源清淨故,釋作者之重要。
二、為於教授生淨信故,釋法之殊勝。
三、於具足二種重要之法,應如何聽受講說?
四、如何以正教授引導弟子之次第?
禮讚供養
首先講解禮讚供養:「敬禮至尊諸上師」,在此所指的上師為文殊菩薩,依藏傳佛教的傳統,翻譯「經、律、論」三藏中的論部時,首先均以禮敬文殊菩薩揭開序幕,禮敬文殊菩薩有兩種意涵:
一、為明法法源清淨故,釋作者之重要。
二、為「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之道前基礎—依止善知識,雖然在「聖道三要」中,並未安立此科判,但「依止善知識」為一切修行之根本,故於此安立。
「聖道三要」為宗喀巴大師所講授。大師被視為是文殊菩薩的化身,除於大師出生時,父母親所得的各種稀有夢兆和瑞兆之外;大師卓絕的修行歷程,深廣的證量,弘法利生的偉業,均說明大師是文殊菩薩真實的的化身(詳細內容請參閱大師的傳記)。
阿底峽尊者
大師初至阿底峽尊者的大弟子仲登巴,所建的「熱振寺」學習時,曾在佛像前做了極大的供養與虔敬地祈請;並在此閉關修持三個月,親見釋迦牟尼佛,與文殊、龍樹等甚深見派的傳承者,以及彌勒、無著等廣大行派的傳承者,毫無間斷地直至阿底峽尊者及尊者的幾位主要弟子。其後,釋迦牟尼佛及所有菩薩,均化光融入阿底峽尊者的心間,尊者即與大師如同老師親自指導學生一般地講授佛法,時間長達一個月之久。
講授結束後,尊者的主要弟子—「仲登巴」、「博多瓦」也化光融入尊者心間,尊者以手摩大師頂,作如是言:「將來於弘揚佛法的事業上,我將盡力協助你。」由於大師親得阿底峽尊者及許多成就者講授菩提道次第的因緣,後來大師將尊者所著的「菩提道次第炬論」,加以深廣的演述,使其更為詳盡與完備,而著成「菩提道次第廣論」。因此,於講授菩提道次第廣論之前,須先略述菩提道炬論的作者—阿底峽尊者的生平:尊者是當時候印度的兩大寺院—「濟迦瑪羅西羅寺」與「那瀾陀大學」的上座。由於當時前後任兩位藏王,不忍見西藏佛法衰落與式微,發心欲重振佛法,復知悉尊者為印度的大成就者。因此,極力迎請尊者入藏弘法,唯當時印度的國王和許多寺院的住持,均不願尊者至西藏弘法,然因藏王極其誠敬地禮請尊者;因此,尊者乃決定前往西藏,印度國王和眾寺院住持只得應允;但約定去藏三年後須返回印度,尊者欣然接受,於是正法弘揚於西藏的因緣終於成熟。三年後,尊者為遵守諾言返回印度時,恰逢尼泊爾發生戰亂,交通受阻。因此,尊者一生均留在西藏弘法,「菩提道炬論」也是於此時所完成的偉大論著。
「菩提道炬論」為總攝菩提道次第「三士道」(下士道、中士道與上士道)的精華,「菩提道次第廣論」為闡揚「炬論」甚深妙義的著作,而「聖道三要」又為廣論之精華。因此,簡單介紹炬論的作者—阿底峽尊者,及廣論、聖道三要的作者—宗喀巴大師。
「敬禮至尊諸上師」—乃是宗喀巴大師禮敬從釋迦牟尼佛以降,甚深見派傳承的文殊菩薩、龍樹菩薩…,廣大行派傳承的彌勒菩薩、無著菩薩﹍等歷代傳承祖師,將這些祖師均視為與文殊菩薩無二無別而禮敬之。
上師在藏文中讀作「喇嘛」,其意為教證功德深廣之眾。因禮敬上師故,能獲得殊勝之加持,上師為加持與成就的根本。行者於心續中生起出離心,乃至證得雙運的佛果;再以此證悟的力量,去救度眾生。這些都是要藉著如法依止上師,以上師所教授的口訣、心要精進修持,才能達成;如果不能如法依止上師,根本不可能於自心續中生起任何功德與證量。因此,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以依止善知識為道前基礎,並且詳述如法依止善知識的功德,以及不依止善知識的過患,其理在此。行者當於意樂與加行中,如法依止上師。敬禮於藏文中讀做「恰澈洛」,此處有兩種不同的涵意:
一、上師為安樂與成就之根本,故當禮敬;
二、為免造本論的過程中,出現障礙,故祈請上師加持滅除一切違緣障礙。以上為第一部份—-為明法源清淨故,釋作者之重要。
一、 一切佛語心要義 諸聖佛子讚揚道 有緣求脫者津梁 我當隨力而宣說
此偈之意,即為之前所安立的第二個科判—-為於教授生淨信故,釋法之殊勝。「一切佛語心要義」,「一切佛語」指佛所說的所有經典,可如顯教分成十二個支分,其目的在於開示眾生如何能往生人天善趣?進而成就正等正覺的佛果的心要之道—-生起出離心。如果我們能觀照輪迴的本質是苦,沒有究竟安樂之處,如此生起真實的出離心,進而在此真實出離心的基礎上,方能生起「為利眾生願成佛」的真正菩提心,從行者所觀照輪迴的痛苦,感同身受地以菩薩行去幫助其他眾生脫離輪迴,此須以出離心為基礎,才能達成。
「諸聖佛子讚揚道」,「諸聖佛子」意指所有的諸佛菩薩,與諸佛菩薩所讚嘆的修行之道—-菩提心。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均是於久遠劫前,即已廣發菩提心,經累劫行六度波羅密的菩薩行,終能證得圓滿的佛果。因此,菩提心是諸佛成就的根本,也是諸佛菩薩所一致讚歎的殊勝真理。
「有緣求脫者津梁」,「津梁」意指途徑與道路,此即說明空性正見慧的重要;吾等眾生之所以於輪迴中不停流轉,無法得到解脫,其根源在於吾人具有強烈的我執,深受煩惱障和所知障的支配,欲對治煩惱障與所知障的方法,唯有證得空性正見慧。
「我當隨力而宣說」,此句為宗喀巴大師發起大悲心,願盡自己的能力,如同文殊菩薩、噶當派祖師的教授一般,無誤地宣說此總攝佛陀教義精華的「聖道三要」,俾能廣利有情,為如母眾生獲致解脫之津梁。
大乘佛法的心要為「菩提道次第」,欲修學菩提道次第,首須殷重發心,行者必須生起「為利眾生願成佛」的心願,精進修習,才能證得圓滿的佛果。此發心與小乘的發心兩者間有所差異,小乘的行者觀察輪迴痛苦的本質,以四諦、十二因緣為修持的方法,為求自己能從輪迴中得到解脫,生起強烈的出離心而作修持。大乘的行者則不只是為了自己能得到解脫,同時還具有幫助所有眾生,獲致究竟安樂的心願。惟此非指大乘行者不須生起出離心,若無出離心為基礎,僅以利益其他有情的菩提心為依歸,當行者修持到達某種程度時,將會出現障礙;因此,大乘行者必須能如實觀照輪迴的痛苦,生起堅定的出離心,並以出離心為基礎發起菩提心,去利益其他有情,從而證得圓滿的佛果。
例如,射箭時,必須對準目標,方能命中,此目標即為證得一切種智的圓滿佛果,而此箭即為行者的發心。當行者確立了證得佛果的目標後,即須將發心對準目標,方能獲致成就。
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將一位補特伽羅(行者)從初學乃至證得圓滿佛果的過程,分為下士、中士、上士;阿底峽尊者於「菩提道炬論」中,也將一個行者修持的過程,區分為劣、中、優。如此的區分,並非就不同等類的行者作分別想,而是於下士、中士、上士此三個過程中,若行者皆能生起真實的體悟,方為證得圓滿的菩提道。
如同憲法為國家的根本大法,沒有任何的法令能與之牴觸;菩提道次即為佛法的根本,沒有任何佛陀的教法與之相違背。偉大的導師—-釋迦牟尼佛亦是於久遠劫前,即生起出離心與菩提心,經無數劫行菩薩行,終能圓成佛果;成佛之後,再廣說顯密教法,度化各種不同根器的有情眾生;世尊修行的經過,正是菩提道次第圓滿成就的示現。是故,行者欲證得圓滿佛果,唯有依循菩提道次第修持,方能達成目標。
釋迦牟尼佛以降,文殊菩薩、彌勒菩薩與歷代所有的傳承祖師,他們所修學成就、所傳承的教法,均為菩提道次第;因此,菩提道次第為行者所須戮力修學的佛法精華,捨此別無他途。行者有幸能聽聞如此殊勝的教法,應當依此殊勝的教授與口訣如實修行。
以下講授第二個科判—-為於教授生淨信故,釋法之殊勝。
吾人平常要購買一件物品時,都要詳加思考其用處與價值,然後再決定是否購買?同樣地,今日,行者發心修學佛法,法為一切圓滿、善好之根本,豈能不去深究其內涵與功德利益呢?故於此處開示此科判。
行者此刻能入於佛門,並能修持清淨正法,是非常幸運、可貴的,與其他尚在輪迴中流轉的眾生相較之下,即能得知此因緣是極為殊勝與難得。能修持清淨正法的人,此刻即是在邁向解脫成佛的正確道路上,若是行者一開始便修習不正確的法門,或是仍沈淪於輪迴之中,則與解脫成佛之道背道而馳,無法獲得究竟的安樂。因此,行者對於所要修習的法門,必須深入探究瞭解,切不可飢不擇食,隨意去修習一個並不瞭解其意涵的法門,以免因一時不察,選擇了不正確的法門,而影響自己生生世世無法得到解脫。
行者所修學的佛法,乃是由釋迦牟尼佛所開示的教法,經由文殊、彌勒菩薩傳承至龍樹、無著及「南瞻六莊嚴」等諸多的大成就者,他們的傳承、修學、證量、講授和分析,是有其根據可加以考證,並非憑空杜撰而來,這些成就者、祖師們,以他們卓絕的修行與證量,證實了行者所修學的法門,具有清淨不斷的傳承,是正確無誤的正法。
今日,行者所要修學的聖道三要,其內涵為菩提道次第,乃是阿底峽尊者結合甚深見派和廣大行派的教法,加以融匯貫通而來,具足三個特點與四種殊勝,是所有佛法的精華:第一個特點—-菩提道次第總攝所有顯密教法的精華。佛陀所開示所有的顯密教法,其目的不外乎要教導行者如何調伏自己的心性?逐步從心續中將煩惱、業障與執著去除,而聖道三要有四個主要的意涵:去除對此生的執著、去除對來生的執著(出離心)、去除只求自己利益的執著(菩提心)、去除誤認我為真實存在個體的我執(空性正見慧),一切眾生的煩惱,不外乎根源於此四種執著。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行者須藉助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逐步調伏自己的心續,去除煩惱與執著,淨化自己的意念,其精髓在於「自淨其意」。如同菩提道次第,將一位補特伽羅分成三個修行的次序—-在下士道中,若行者能去除對此生的執著,將來必能往生人天善趣;在中士道和上士道,也需逐步調伏自己心續,從心續中生起證量;因此,所有佛法的精華,都是在教導行者如何去除煩惱與執著?如何調伏自己的心續,進而從心續中生起證量?這些內涵均包含於「聖道三要」中,因此「聖道三要」可說是總攝所有顯密佛法的精華。
聖道三要中所開示的—-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見慧,乃是為了教導有情眾生如何遠離前述的四種執著?此為修行的重點;若能藉由修學佛法,逐漸淨除心續中的煩惱與執著,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與精髓。
聖道三要總攝了文殊菩薩所傳的甚深見派,與彌勒菩薩所傳的廣大行派的精髓;甚深見派的重點在於「空性正見慧」,廣大行派的重點在於「菩提心」,但菩提心與正見慧均須以出離心為基礎,行者唯有能如實觀照輪迴的痛苦,深切了悟輪迴痛苦的本質,從而生起真實的出離心,才能發起為利眾生願成佛的菩提心,終能證得空性正見慧。
第二個特點:容易作為修心的要訣—-佛陀所傳下的教法,有八萬四千種法門,再經由龍樹、無著二位菩薩、南瞻六莊嚴…等許許多多的祖師、成就者加以整理與講述,寫出許多偉大的論述,如此眾多的經論浩瀚而淵博,行者若欲依此作為修心的要訣,常會面臨以下的困難—-不能明瞭教法的內涵,即使能明瞭教法的內涵,也不知其次第,因而無法取捨。因此,將佛陀教法的精義總攝於其中,並就修心的次第逐步講授開示的聖道三要,具有容易作為修心要訣的特點,遠比行者自行攝略經論要簡單易行。
第三個特點:傳承殊勝—聖道三要是宗喀巴大師依據阿底峽尊者所造的「菩提道炬論」而來,阿底峽尊者曾至印尼的蘇門答臘跟隨金洲大師學習菩提心,盡得金洲大師教法的精髓,而金洲大師又是彌勒菩薩與無著菩薩所弘揚的廣大行派傳承持有者。因此,尊者於菩提心的修持,遠較小乘的出離心更為殊勝;尊者除持有廣大行派的傳承,同時,尊者所修學的空性正見慧亦獲得文殊、龍樹二位菩薩的傳承;因此,尊者能將廣行、深觀兩大車軌融匯貫通,復經由歷代祖師傳承至宗喀巴大師而造菩提道次第廣論與聖道三要。宗喀巴大師除了繼承尊者對於菩提心與空性的殊勝見解外,大師並融入了於佛法中至為高深的中觀應成派的見解,且得到文殊菩薩所傳的諸多要訣,對於密續中的勝義光明與幻化身雙運的內涵,能全然了知與證悟;如此諸多殊勝的見解均總攝於廣論與聖道三要之中,此為聖道三要傳承較其他傳承更為殊勝之處。
此外,廣論與聖道三要尚具有四種殊勝:
一、融匯佛所說一切經典而不相違—-佛陀為度化不同因緣、根器的眾生,曾經三轉法輪;第一次轉有相法輪,第二次轉空性無相法輪;若是不瞭解佛陀度化眾生的善巧方便,即可能對有相與無相法輪的差異而感到迷惑。藉由菩提道次第的修持,方能體會佛陀所開示的教法,均是為了調伏不同因緣、根器的眾生,使其心續成熟而宣說,其間並無任何相互矛盾之處。如同醫生勸正在發燒病人,勿進食高熱量的食物,待其燒退之後,為補充其體力,醫生復勸其食用高熱量的食物,前後所言看似相互矛盾,然只是因應患者病情的不同,而做不同的診治,目的只是為了使患者能早日痊癒。
二、經由菩提道次第的修持,可以瞭解佛所說一切經教的內涵,均是修行的口訣。
三、修習菩提道次第容易證得佛陀的心要與密意—-佛陀所開示的教法,有如汪洋大海一般無量無邊,於此大海中欲尋得珍寶,唯有搭乘船隻,並在具有豐富航海經驗的船長引導下,才有可能達到目的;這艘船就好比是菩提道次第,船長就如同上師;唯有依循上師的指導,修習菩提道次第,才能找到佛心密意的珍寶—-聖道三要。
四、修習菩提道次第能斷除極大惡業—-行者經由修習菩提道次第,能逐步將心續中的煩惱與業障淨除,並且生起各種道次第的證量,自然能淨除累世所造作的極大惡業;此外,因為能了知佛陀所開示的教法並無矛盾之處,故能遮止毀謗三寶的重罪,永不再犯。
二、彼不貪著輪迴樂 為令暇滿不空過 勸依佛喜道諸賢 具清淨心善諦聽
此偈為勸誡聽聞。
「彼不貪著輪迴樂」—在無數次的輪迴裡,行者一次又一次地承受著苦苦、壞苦、行苦等三大苦。生、老、病、死等苦苦,極易為人所認知與理解;但對於壞苦—-世間的短暫安樂,則難以理解其痛苦的本質。例如,當行者站立過久,覺得腳酸與疲累,此時若能坐下來,便能感到舒服與輕鬆,但若再持續坐一段時間,又會覺得膝蓋酸痛,想要起立走動;世間所有短暫安樂的本質都是痛苦的,如果不能認清其痛苦的本質,容易一直貪著、追求輪迴裡短暫的安樂,無法得到解脫。因此,有緣聽聞佛法的眾生,應當生起不貪著世間短暫安樂的心;但不貪著短暫安樂並非放棄所有世間的工作,整日無所事事;重點在於不貪愛、不執著,如同走過垃圾堆,自然會生起厭惡污穢、髒亂的心,行者身處輪迴之中,為滿足生活所需必須工作,但對於一些短暫的安樂,應當如見到垃圾一般,感覺令人作嘔且望而生厭。
「為令暇滿不空過」—–行者既然必須工作維持生活,應當致力於有意義的工作,不讓此生具備八種閒暇、十種圓滿的難得人身,輕易地流逝。
若從字面上安立此四句偈頌的意涵,「彼不貪著輪迴樂」表出離心,唯有對於輪迴中短暫的安樂不貪著,方能生起真實的出離心;「為令暇滿不空過」表菩提心,行者若能發菩提心、行菩薩行,不僅能利益自己,更能利益其他有情眾生,使此生具足暇滿難得的人身,過得更有意義,不再虛擲、浪費生命。「佛喜道」表空性正見慧,在「能見世出世間法,果隨因行永不誣,能滅實執諸所緣,此乃正入佛喜道」四句偈頌中,已將空性正見乃為佛所喜之正道予以闡釋,因為空性是極其微細,難以用言語、文字加以描述;因此,佛陀開演空性正見慧時,依著眾生根器的不同,講授空性各種次第的內涵,佛陀的追隨者,將佛陀所開示的內容分成毘婆娑部、經部、唯識、中觀,這四個派別均在闡述空性的內涵,是佛陀為度化不同根器的眾生,而以不同的方式講授,俾使其能理解;然而,唯有佛陀所授記的成就者所講授空性的內容,方能作為行者依止的教法。例如,佛陀曾授記兩大車軌—-龍樹與無著二位菩薩所開演的「中觀」與「唯識」,能正確無誤地闡述空性的內涵,如能依止兩大車軌所傳承的教法修持,必定不會誤入歧途;雖然佛陀所開示的空性正見慧,因次第的不同而有所差別,但只要能用以對治、滅除實執的正法,均是空性的內涵;如能正確地理解空性,進而現證空性,就得以滅除執萬物為實的執著;能滅除實執,即是證入空性正見慧,此為令佛陀所歡喜的正道。但真正能證悟空性、對空性透徹瞭解並能無誤宣說的善知識,甚為稀有!
另一種說法,亦可將出離心、菩提心與空性正見慧總攝於「佛喜道」之中,行者身處充滿痛苦與障礙的世間,由於不瞭解輪迴的本質,以至於不斷地在輪迴中流轉,無法得到解脫;此生有幸能值遇正法、遠離邪法、且有善知識能依菩提道次第循循善誘、漸次開導,應深自慶幸與珍惜;一般人因為不能值遇正道,便無法從輪迴中出離。
「勸依佛喜道諸賢,具清淨心善諦聽」此二句即是說明:有緣依止具足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慧三種正知正見的正道,行者應當生起清淨心,諦聽殊勝的教法—-「聖道三要」。
依菩提道次第廣論,聽聞教法需具備六種意樂、去除三種過患;首先須具備「清淨心」,如同水沒有任何雜質所污染一般,如果以不清淨、有許多雜質的水,做出來的東西,必定也是不乾淨且有害身體。行者聽聞教法的目的,是為了將來能證悟各種道次第,若無法將內心貪、瞋、癡等錯誤的意念予以導正,未能以清淨心聽受,將來絕不可能有任何的成就;因為以不清淨的心所聽聞的教法是有染污的,欲以此有染污的教法證得清淨果位,是絕對不可能的;此與學習一般的知識,即使發心不清淨,仍可能有好的成績,兩者並不相同。
未能以清淨心聽聞佛法的過患,可以盛茶的杯子做說明,當杯子倒蓋、不乾淨、有裂縫時,若將茶倒入其中,均無法圓滿而有許多缺失,杯子倒蓋表示人雖然來到說法的道場,卻心不在焉、昏昏欲睡、或是逕自打坐入定…,對於上師所開示的教法,聽而不聞;如同倒蓋著的杯子,即使是觀世音菩薩亦無法將甘露倒入杯中。
若杯子有污垢,倒入杯中的茶水亦隨之不淨,此比喻說明以不清淨的意樂、動機聽經聞法,將會有許多的過患缺失,無法得到利益。不清淨的動機包含三種:傲慢、對上師不信仰、非為聽經聞法而來;傲慢有兩種情形—-覺得自己的見解勝過上師、認為自己勝過其他聽經聞法的人;這些錯誤的動機如同杯子的污垢,亟待行者予以淨除。此外,尚有少數人抱持著考驗上師能力與講經內容是否精彩的心、與其他同儕競爭的心、希求得到供養與美名的心來聽經聞法,此等發心如同杯子有毒素,即使將乾淨的水倒入杯中,也變成有毒的水一般,不僅得不到利益,而且會有不良的後果產生。因此,應當遠離上述幾種不正確的意樂、動機,並且對於上師所開示的內容,句句均須深入思維,瞭解其中的內涵,如果誤解上師的本意,亦是不恭敬的行為。
當杯子有裂縫時,雖然能將清淨的水倒入其中,杯中的水也是乾淨的,但由於裂縫的存在,杯中的水始終無法裝滿;縱使聽經的人能專注聽講、也具備清淨的動機,但旋聽旋忘,終究無法獲得利益。聽經聞法的目的是欲瞭解法的內涵,並依法修持,從而證悟各種道次第;若是聽過即忘,不再憶念上師所開示的內涵,亦不付諸實修,此種態度將使得聽經聞法失去意義,無法獲得任何的利益;因此,須時常憶念上師所開示的內涵,並實際運用在修持上,才能藉由聽經聞法獲得利益。
為了免除上述三種過患,首先須以虔敬、專注的心,聆聽上師的開示;遠離不正確的動機,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為聽經聞法之動機,時時發起「願一切眾生具足安樂及安樂因」的心,凡事以利益有情為先,願作眾生的僕人,而不僅止於口頭唸誦;如此,當能免於陷入錯誤的發心之中。聽經畢,應時常憶念上師所開示佛法的內涵、心要與口訣,經常去憶念、思維,並實際用於修持,作為修行時的方法與準則,可免除「器皿有漏」的過失。以上所述,為去除三種過患與逆緣的方法。
聽經聞法必須具備六種順緣:
一、於己須如病者想—-雖然目前並不一定有身體上的病痛,但行者的心續中累積了深厚的煩惱,導致行者漂流於輪迴大海中,甚至墮入三惡道,承受著無量無邊的痛苦,遠超過任何身體上的病痛。如同古代的國王,可能因一己的瞋心或貪欲,而發動戰爭造成無數人民的死傷。當別人譏笑、詬罵行者時,內心立刻生起憤怒、痛苦的感受,但在感到痛苦的當下,別人所說的話語,早已隨風而逝,只因心續中的貪、瞋、癡、我慢等煩惱作祟,遂令行者身處憤怒與痛苦中,無法自拔;煩惱的過患之深,由此可知。
當行者身體上有任何的病痛時,為求早日痊癒,必定立刻請醫師診治,並遵照醫師所開立的藥方,準時服藥,不敢有任何絲毫的違誤;然而,對於導致行者承受無量無邊痛苦的煩惱,卻無法覺察其存在與過患之深,依然放任其繼續牽引自己,不斷地造作惡業。
噶當派的祖師—-阿底峽尊者與弟子們,以不想痊癒的病人(眾生身受煩惱的毒害,承受極大的痛苦,卻仍不知依循佛陀的教法修持,讓自己繼續沈淪)、不求到達目的地的旅人(眾生於無止盡的輪迴中流轉,嘗盡各種苦楚,卻不思求得解脫,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作為修持的口訣與開示的偈頌,生動而貼切地描述了眾生的迷惘。因此,行者應視自己為身罹重病之人,渴望求得到良醫的救治。
二、於說法者作醫師想:佛陀所開示的八萬四千法門,其目的乃是為了止息眾生的煩惱,這些教法經由許多的班智達(精通五明的博學者)、成就者所傳承,因應眾生根器、機緣的不同,而講授不同的心要、口訣與修持方法,令眾生能逐步去除心續中的煩惱,獲得究竟的安樂。因此,行者的上師與諸多傳承佛陀教法的成就者,均如同醫師一般,從各地找尋各種不同的藥材,對治眾生的煩惱與病苦;行者應將講授正法的善知識視為與佛陀無二無別的良醫。
三、於正法生起藥物想: 對於佛陀與諸多成就者所開示的教法、心要與口訣,應當生起藥物想,並確實依照醫師的指示服藥,方能使藥物發揮功效。若僅止於聽聞,卻不將心要與口訣付諸實修,將無法獲致佛法的利益。
四、於修行生起療病想:思維上師所講授的教法,如同醫師所配之良藥,唯有依循上師所教授的心要與口訣修持,方能令煩惱止息;因此,行者應視能依上師所講授的教法修持,即如同治療自身的疾病一般。
五、於如來作正士想:行者用以修持的心要與口訣,根源於佛陀所開示的教法,若是修持的心要與口訣為自己所創,非為佛陀所說,其正確性將令人懷疑。唯有佛陀所開示,並由諸多班智達、成就者所傳承的教法、心要與口訣,方能成為行者依循的方法與圭臬。佛陀的果位並非輕易可得,必須廣發菩提心,經久遠劫,行菩薩行,圓滿智慧與福德資糧,方能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因此,行者應以佛陀作為修行的正士與典範,以佛法做為修行的依歸。
六:於正法眼生起久住想:佛陀示現於世間成佛,講授各種教法,令眾生的煩惱得以止息,並能獲致究竟的安樂,此乃極為殊勝難得機緣,為求利益眾生的教法能延續不斷,生生世世均能值遇佛法,依教奉行,終能證得究竟解脫的圓滿佛果,故行者應祈請正法長久住世。
「具清淨心善諦聽」即是講述聽經聞法者,應去除上述三種逆緣,成辦六種順緣,以清淨心聽聞正法;同時亦以此句惕勵說法者,應具足清淨心,勿執著名利供養而說法。
依菩提道次第廣論所安立的四個科判,前三個科判已講授完畢,即將進入第四個科判—如何以正教授引導弟子?開始講解此科判前,須講授如何依止善知識。依止善知識為道前之基礎,因此,在進入聖道三要的主要內容—-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慧之前,將以四加行法本中,供曼陀羅所祈求的三種義利—-一、敬禮皈依上師三寶,唯願加持我內相續,我從不恭敬善知識起,乃至執著二種我相,一切倒心,祈加持速滅。二、從恭敬善知識,一切不顛倒心,祈加持速生。三、一切內外秘密違緣障礙,祈加持速疾息滅。闡述如何依止善知識?
行者每次供完曼陀羅,均須祈求前述三種義利;修行的目的,不外乎希望能獲得殊勝的加持;欲從修行的過程當中獲得加持,首先須從上師處聽受修行的心要與口訣。唯有如理依止上師,依循上師所傳授的心要與口訣修持,方能獲致殊勝的加持;因此,一切修行的基礎,均是由依止善知識開始。善知識為一切修行的根本,唯有能如理依止善知識,方能逐步進入各種道次第的修行;例如,下士道須思惟人身暇滿難得、死無常、三惡道的苦楚,此為下士道各種道次第的生起。中士道須思惟輪迴所有的苦與四諦、十二因緣。上士道須修持止觀;各種道次第的生起,均須以如理依止善知識為基礎,若無此基礎,將無法進入各種道次第的修持;因此,每次供完曼陀羅,均應祈求上師三寶加持,將不恭敬善知識,乃至上士道執著人我、法我二執的種種顛倒心,能迅速滅除;使恭敬善知識,乃至證得空樂不二,各種道次第的體悟,能於心續中,快速生起。心續內外、秘密的相違因緣與障礙,能迅速息滅。由以上可知,一切道次第的生起,均根源於行者能恭敬、如理的依止善知識。
此外,亦有配合苦、集、滅、道四諦,用以解釋祈求三大義利:一、我從不恭敬善知識起,乃至執著二種我相,一切倒心,祈加持速滅—-此句講授「集諦」與「滅諦」。
「苦諦」意指輪迴的本質是痛苦,導致行者於輪迴中承受痛苦的原因為業障,而令行者造作業障的根源,乃是心續中的煩惱,這些潛藏於心續中的煩惱與業障,統稱為「集諦」,對於充滿煩惱與業障的顛倒心,行者須祈求能得以迅速滅除,當煩惱與業障已斷盡、滅除,即已證得「滅諦」。
二、從恭敬善知識,一切不顛倒心,祈加持速生—-此句講授「道諦」,從恭敬善知識開始,逐次修行各種道的次第,並在心續中生起各種道次第的證量,
一切內外秘密違緣障礙,祈加持速疾息滅—-此句講授「苦諦」,導致痛苦產生原因很多,除了外在的障礙,最主要的原因仍是心續中的煩惱與業障,因未能滅除心續中的煩惱與業障,因而無法生起各種道次第的證量,導致行者於輪迴中承受著無量無邊的痛苦。是故,行者須祈求將內外一切阻礙道次第生起的違緣與障礙,能儘速息滅,使痛苦的根源能早日止息。
祈求三大義利,同時亦指出二諦—-世俗諦(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諦(勝義菩提心)的內涵。世俗菩提心的主要內涵為發起為利眾生願成佛的菩提心,行六度波羅密救度眾生的菩薩行;勝義菩提心的主要內涵為空性正見慧。
欲證得佛的色身,須圓滿福德資糧;欲證得佛的法身,須圓滿智慧資糧。欲圓滿福德資糧,唯有修持世俗菩提心,從如理依止、恭敬善知識做起,祈求上師三寶加持使自身不恭敬善知識的顛倒心能儘速滅除,逐步於心續中生起出離心、菩提心,並獲得下士、中士乃至上士道「止觀」當中「止」的證量;如此,方能成就世俗菩提心,圓滿福德資糧,從而證得佛的色身。
欲證悟佛的法身須圓滿智慧資糧,智慧即空性正見慧,在菩提道次第的科判中,屬於上士道止觀的「空觀」,行者祈求能將心續中的人我與法我二執的顛倒心迅速滅除,證悟空性正見慧,圓滿智慧資糧,從而證得佛的法身。
因此,欲證得圓滿佛果,必須成就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二諦總攝於祈求三大義利中,藉由去除人我與法我二執,方能證得空性正見慧,此為顯密二乘所共同承許之教法。惟關於人臨終時,四大崩解、死亡光明出現與意識遷移的過程中,會產生哪些感受?配合密法修持會出現哪些現象與證悟?此部份顯教較少提及,但在密法中,則有詳盡的闡釋。
修持任何教法之前,均須先供養曼陀羅與祈求三大義利,如此,將能得到殊勝的加持。唸誦祈求三大義利的偈語時,可由第一義利逐次唸誦至第三義利,反覆唸誦三次;亦可分別唸誦第一義利至第三義利各三次。唸誦「敬禮皈依上師,我從不恭敬善知識起,乃至執著二種我相一切倒心,祈加持速滅」時,須觀想跟前有資糧田,資糧田裡的上師、本尊放射出無數的光與甘露,由頂門進入自身,將心續中的煩惱業障完全淨除。唸誦「從恭敬善知識,一切不顛倒心,祈加持速生」時,須觀想資糧田一分為二,其一,由頂門進入心間,與自心合而為一,得到上師、本尊與諸佛菩薩的加持,行者於心續中,生起從恭敬善知識乃至證得空性正見慧,一切道次第的證量。唸誦「一切內外秘密違緣障礙,祈加持速疾息滅」時,須觀想資糧田裡之上師與佛陀、金剛總持無二無別,周圍有諸佛菩薩、本尊、護法、空行等聖眾圍繞,祈求能迅速滅除行者一切內外、秘密違緣障礙;此時,須觀想密法中,專門對治這些違緣與障礙,令其快速滅除的護法。這些能位居於資糧田的護法,均為超越輪迴、出世間的護法,若是仍未出離輪迴,則不可能位居資糧田中,亦非行者祈求的對象。
配合聖道三要的修持,下士道之護法為閻羅法王,中士道之護法為財寶天王,上士道之護法為瑪哈噶拉(大黑天);閻羅法王與大威德金剛均為文殊菩薩之忿怒相,是文殊菩薩為降伏一切障礙之化身。格魯派的祖師宗喀巴大師為文殊菩薩之示現;而護法閻羅法王與無上瑜珈部的本尊—–大威德金剛,亦為文殊菩薩之化身;因此,格魯派所主要依止之上師、本尊、護法均為文殊菩薩。當唸誦此句偈語時,須觀想資糧田的本尊與護法親口應允行者:「爾等今後修行上所遭遇之障礙,吾當予以滅除;爾等所欲成就之順緣,吾亦成辦之。」本尊與護法應允之後,由其身上變現出無數的法器,如同火焰一般,朝行者飛來,去除所有修行的障礙,成辦所有的順緣。其後,觀想示現忿怒相之本尊與護法,變現出無數的忿怒尊,進入行者的身體,自身與心續中所有的病魔變成蟲、毒龍等有毒的物質,為本尊與護法吞食殆盡;此時,行者身心充滿光明,戰勝所有病魔,從而獲得殊勝的加持。
內外、秘密違緣障礙的內涵可分為:外—-一切人與非人對行者所造成的障礙;內—-體內的病根,如風、膽、涎等;秘密違緣—-心續中的貪、瞋、癡等煩惱與業障;若行者一直執著此等違緣障礙,煩惱將更為熾盛,並導致更大的痛苦。此等違緣障礙雖能予以對治與淨除,但若能以正確的認知,將障礙與違緣轉化為修行的助緣,例如,生病時,思惟生病的原因,乃是過去所造作的惡業與行者所具有之有漏色身所致;如是思惟,違緣障礙便成為修行的助緣,對行者的修持將有所助益。
如理依止善知識為道前之基礎,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將能如理依止善知識的利益與不能如理依止善知識的過患,及如何生起如理依止善知識的意樂與依止善知識的方法,均做了詳盡的闡述,行者應深入瞭解與思惟,並於修持的過程中,將自己的上師視為與三世十方諸佛無二無別;如是思惟,並非為了上師的利益著想,而是為了使行者能獲致殊勝的加持,故須如是思惟。行者未能將上師視為與諸佛無二無別的原因,在於自己的心續仍為煩惱所染污,因為心續不清淨,故無法視上師與諸佛無二無別,並非上師有任何的過失。
行者對於上師所傳授的心要與口訣,必須實際用於每天的修持之中。依藏傳佛教的傳規,每當上師傳授完一段修持的心要與口訣,行者須於受法之後,每天以四座(上午兩座、下午及晚上各一座,每座約三小時)的時間,不斷思惟與觀修上師所傳授的心要與口訣,直至心續中生起覺受,上師方繼續傳授另一段要訣。諸位聽受完上師所傳授的「祈求三大義利」觀修要訣後,應每日如法實修,切莫以聽故事的心態前來聽聞,如此,不但對圓滿「為利眾生願成佛」的心願毫無助益,且將有種種的過患產生。
行者對於上師與諸佛菩薩最殊勝的供養,乃是依循上師所傳授的要訣,如法精進實修。以此為基礎,雖不能具足世間種種的珍寶而行供養,然以自身所修持善法(持戒乃至行菩薩行)的功德,變現為諸佛莊嚴的淨土與宮殿,以及大千世界的各種珍寶,對上師與諸佛菩薩心懷虔敬的信仰而行供養,如此方能圓滿供養的意義。若不能如法實修、未能具足虔敬的信仰心,則縱然以再多的寶物供養上師三寶,依然如鏡花水月一般,剎那即逝。另須注意供養時,手中需執持些許供物,至少需手持念珠,切勿以空手而行供養。
以上為修持供養的要訣,希望諸位能如法而行,精進實修,如此必能累積圓滿的福德資糧。
三、無真出離難止息 捨求有海安樂果 貪著有樂能縛身 是故首當出離心
此偈頌說明行者須修持出離心的原因。
行者唯有生起欲從輪迴中獲致解脫的心念,方能努力追求解脫的方法,也才有獲致解脫的可能;反之,若未能生起出離心,繼續受煩惱牽引而造作惡業,結果必然於輪迴中無止盡地沈淪。寂天菩薩云:「行者若未能對輪迴中短暫的安樂生起厭惡之心,如此將無法止息輪迴的種種痛苦。」行者乃是為了獲致解脫而皈依佛門修行,亦經常念念不忘要獲致解脫,然可曾深入探究獲致解脫的方法,與如何才是真正獲致解脫?
欲從輪迴中獲得解脫的先決條件,必須對輪迴的過患與解脫的功德利益有正確的認知,如此方能生起出離心,從而希求從輪迴中獲致解脫。若對輪迴的過患與解脫的利益功德未能有正確的認知,依然貪著輪迴中的短暫安樂,則必然無法生起出離心,更遑論能從輪迴中獲致解脫。如同監獄中的犯人,若是認為監獄中的生活相當愜意,從不想走出牢獄重獲自由,即使讓其出獄,不久,依然將重回牢獄之中。
因此,欲獲致解脫首先須認知輪迴的過患。輪迴的意涵為眾生的心續(心識剎那不斷延續的過程)受煩惱(貪、瞋、癡)與業障所驅使而無法自主,無論內在的心識與外在的行為,均為煩惱與業障所掌控,日日夜夜均漂流於煩惱與業障的瀑流沖激之中,更由於受業力的驅使而生生世世不斷進取獲得有漏的蘊身,此為輪迴的意涵。行者或許認為僅斷除輪迴中些許的痛苦,或是從污穢之地逃離至清淨舒適的處所,即為獲得解脫,如此膚淺的認知,在於行者對輪迴的根源—心續中的煩惱與業障,未能有正確的認知。心續中的煩惱與業障若未能淨除,縱然能獲得短暫的安樂,終究仍將受煩惱與業障所驅使,而繼續於輪迴中流轉不止。
尊貴的 達賴喇嘛某次應邀至英國訪問並發表演說,英國女王亦蒞臨聽講,演講結束後,女王於茶敘中向 達賴喇嘛表示:「您方才提到對自己的身體不應過分執著,我深表認同;我即是因過分執著自己的身體,因而產生不少的困擾。」當行者聽聞善知識提及有漏的蘊身為輪迴的表相時,若心生不悅,無法認同與接受,如此,即是對輪迴的內涵未能有透徹的認知與瞭解。
行者不斷進取獲得有漏蘊身的原因,在於過去生所造作有漏的因—煩惱與業障,眾生皆希求安樂而厭離痛苦,即使些微的痛苦亦不願承受,然此有漏蘊身卻令行者此刻須承受巨大的苦楚(苦苦、壞苦、行苦),且更由此有漏蘊身不斷生起煩惱與造作業障,種下生生世世不斷進取獲得有漏蘊身,須承受無量無邊痛苦的惡因;因此,有漏蘊身乃是導致行者不斷於輪迴中承受痛苦的根源,故行者不應執著此有漏蘊身。
行者對於輪迴短暫安樂的貪著,大部份來自於對此有漏蘊身的執著,此種執著,若是能使行者感受安樂,則並無任何不當之處;然而,此有漏蘊身帶給行者的卻是生、老、病、死等無量無邊的痛苦,既然有漏的蘊身是痛苦的根源,行者即不應繼續對其產生執著。
行者瞭解執著有漏蘊身的過患之後,並非僅以心生「吾不願繼續進取獲得此有漏蘊身」的心念,即能從輪迴的痛苦中解脫;而必須探究有無方法能使行者不須再繼續受煩惱與業障的驅使,而不斷投胎轉世繼續獲得有漏蘊身。
從因果的關係探究行者不斷獲得有漏蘊身的因,在於心續中的煩惱與業障,只要心續中的煩惱與業障未淨除(因),行者即須不斷進取獲得有漏蘊身(果)。因此,唯有設法淨除心續中的煩惱與業障,方能斷除輪迴的根源。
欲淨除心續中的煩惱與業障,首先對於過去生所造作的惡業須努力懺悔,對於此刻的心念與行為,須謹慎防護,避免再繼續造作業障,若不慎受煩惱驅使而造作業障,當生起極為後悔的心念,並將煩惱視為自己的讎敵,須奮力加以對治,切勿繼續受其驅使,而使心續中的煩惱與業障不斷增長,如此,必然無法斷除輪迴的根源。
煩惱可粗分為貪、瞋、癡、慢、疑等五種,其根源即為「無明」。由於無明,使行者無法透徹瞭解「諸法無自性」的實相,將因緣聚合而成短暫存在的人、事、物執為實有,因而對自己所愛者生起貪心;對自己所惡者生起瞋心,以此分別心復引生出傲慢與懷疑。因此,無明乃是輪迴的根本,行者若能以空性正見慧予以對治,將能藉由破除無明而使煩惱斷盡,從而淨除所有的業障,獲致真正的解脫。
佛陀曾如是開示:「眾生因不能了知諸法無自性的本質,遂為虛幻的表象所矇騙,將世間萬物執為實有,此錯誤認知生起的剎那,即引生諸多煩惱。」行者若能深入思惟與瞭解世間萬物皆是相互依存,並非單獨、自主地存在,而是由於因緣聚合而短暫存在。其本質為無自性而非實有,若能如是思惟,行者便能扭轉將萬物執為實有的錯誤認知,了知諸法虛幻的本質,不復對其心生煩惱。
然而行者對於能將煩惱完全斷除一事,容易心生疑惑,或許如此質疑:「一旦將煩惱完全斷除,則我是否仍然存在?」為何會有如此的質疑,其根源在於行者從無始以來,時時刻刻毫不間斷的串習著煩惱的習氣,此習氣於心續中已然根深柢固,因此,容易對斷除煩惱之事心生疑惑。
存在於心續中的貪、瞋、癡等煩惱,由於行者累世不斷的串習,使自己的心識與行為均為其驅使與掌控而不自知;煩惱且如同古代的官員使喚僕役一般,不斷地驅使行者造作惡業,繼續在輪迴中承受無量無邊的痛苦,行者卻仍不知警醒,依然任其擺佈。現實生活中,任何人均不願身為奴僕受他人所使喚,即使時間再短亦避之唯恐不及,但為何生生世世受煩惱所奴役,卻甘之如飴,行者於此須仔細思惟,是否願意繼續為煩惱所使喚?
心續中的煩惱與業障能徹底淨除的原因,在於其並非心的本質,有情眾生的心性具有清淨與光明的本質,然暫時為煩惱與業障所染污與蒙蔽;因此,能藉由正確的修持方法,將其完全淨除。行者了知煩惱與業障能完全予以淨除之後,便須戮力對治煩惱與業障的根源—無明,以空性正見慧的正知正見觀待世間萬物均無自性且虛幻不實,以此破除實執乃至由實執所衍生出的一切煩惱。切勿因循累世的惡習,聽任煩惱的習氣日益增強與堅固,如此,將與解脫的道路背道而馳。
行者藉由不斷串習空性正見慧,不斷深入思惟並提醒自己諸法均為虛幻、無自性且相互依存,使心續中的煩惱業障能逐步淨除,煩惱的習氣日漸淡薄,心念便能逐漸入於空性之中;當煩惱完全淨除時,行者便能體認心性清淨與光明的本質,而安住於空性、光明與安樂之中,此時,所有的痛苦均已止息,行者即達到解脫的境界—-涅槃寂靜(涅槃意指心安住於沒有煩惱與業障的空性、光明與安樂之中,寂靜意指止息所有的痛苦)。
彌勒菩薩於「寶性論」(慈氏五論之一)中曾如是開示:「有情眾生皆具足成佛的根器與因緣,」此因眾生乃是由五蘊和合而成,並非有自性與真實的存在,由此虛幻與無常的特點,眾生得以了知諸法無自性的本質;且因眾生的心續的本質為空性,與諸佛相同,因而具足成佛的根器與因緣。
行者欲藉由修持空性正見慧,以諸法無自性的正知正見觀待世間萬物,從而破除輪迴的根源—無明,獲致清靜的解脫,則首先必須生起出離心,不貪著輪迴中短暫的安樂,體認輪迴痛苦的本質,如此,方能藉由道次第的修習,而獲致究竟的安樂與解脫;反之,若未能生起堅定的出離心,則任何希求獲得解脫的願望,均無法如願以償。
欲生起具量、堅定而真實的出離心,必須對四諦中的苦、集二諦有正確的認知,深刻的體悟輪迴痛苦的本質。於此基礎上,所生起的出離心,方為具量的出離心,也才能獲致真正的解脫。宗喀巴大師於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曾引用噶當派祖師「霞惹瓦」的教誡:「眾生所生起的微薄出離心,如同於水中灑上薄薄的一層青稞粉。」眾生常為求從某種痛苦中解脫,而發起微薄的出離心,以此微薄的出離心,所獲致的解脫與安樂亦將微不足道。
無論空性正見慧、菩提心乃至一切道次第證量的生起,均須以出離心為基礎。行者若未生起具量的出離心,則必然貪著輪迴中短暫的安樂,無法認知其中總體與支分的各種痛苦,更無法體悟輪迴痛苦的本質;是故,如何能生起「為救度眾生離苦得樂願速成佛」的菩提心;如何能了知諸法無自性與虛幻的本質,從而證得空性正見慧。阿底峽尊者初抵西藏時,曾向前來迎接的法師們問道:「菩提心如何修持?」法師們回答:「照儀軌唸誦過。」尊者又問道:「未誦儀軌之前如何修?」彼等啞口無言,尊者於是感嘆道:「不知修菩提心的菩薩,唯藏地有之。」行者若未生起具量的出離心,卻希求生起廣大菩提心、證悟空性正見慧乃至獲致究竟的解脫,此等心願如同海市蜃樓一般,絕無實現的可能。「薩迦班智達」於遠離四種執著一書中,如是開示:「若執著此生,即非修行者。若執著世間,則無出離心。」簡明扼要地闡釋出離心的重要;因此,行者若未能生起具量的出離心,依然貪著輪迴短暫的安樂,則無論修持任何法門,均流於空談,而不能身體力行,亦不能成為一位真正的修行者。
於「無真出離難止息,捨求有海安樂果」此兩句偈頌中,行者首先須了知何謂真正的出離心?真正的出離心意指對於此生、來生乃至輪迴中所有盛事,心中不生起任何貪著且深覺厭患;若是僅止於希求從某種病苦中解脫乃至避免墮入三惡道,此種發心並非真正的出離心。若未能生起真正的出離心,即無法止息繼續不斷追求輪迴大海中(有海)短暫安樂的愚昧行為;輪迴中所有的安樂均是短暫而非恆久,在安樂的表相之下,潛藏著痛苦的本質(此即為壞苦),行者由於受無明的蒙蔽,因而無法透徹瞭解諸法的實相,不斷地為虛幻的表相所迷惑,將暇滿難得的人身,浪擲在追求虛幻不實而短暫的安樂上,如同蒼蠅、蟑螂等昆蟲將污穢的垃圾堆視為寶山,汲汲營營地穿梭於其中一般。
「貪著有樂能縛身」此句偈頌說明輪迴中上至無色界的「有頂」下至欲界的「無間地獄」,無數的有情眾生莫不由於貪著輪迴中短暫的安樂,因而不斷地造作業障,繼續獲得有漏的蘊身,如同被繩索緊緊地繫縛於輪迴之中,無法獲致究竟的解脫。輪迴中短暫的安樂,如同塗抹於刀刃上的蜂蜜,眾生僅貪求蜂蜜的甜美,卻無視於利刃的存在,迫不及待地舔舐蜂蜜,在品嚐短暫的甜美滋味之後,自身卻遭受痛苦與傷害;或是如同大象因貪吃陷阱邊的青草,而落入陷阱之中;其中的利弊得失,行者須仔細思惟。
「是故首當出離心」此偈頌說明行者心中莫不有著希求解脫成佛的目標與心願,既然已立下如此崇高的目標,便須奠定穩固的修行基礎,並朝正確的方向奮力前進。解脫成佛的境界並無法依靠外在的行為而成辦,而必須將自己的心念由貪著轉變為厭患輪迴短暫的安樂,從而生起具量的出離心,逐步依循各種道次第修習,如此,行者即朝解脫成佛正確的方向邁進,同時為自己的修行奠定穩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