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等蔣孜曲傑怙主果碩仁波切 講授
修心日光》/《修心七义》
甘丹寺蔣孜扎倉 2022年9月7-9日

目錄
    Add a header to begin generating the table of contents
    Scroll to Top
    Table of Contents || 目錄
      Add a header to begin generating the table of contents

      修心七义 ( 切卡瓦大師造)   

      修心日光论

      開示第二天

      仁波切现在已经升座。各位如果方便,可以三顶礼或三问讯。按照惯例,一开始仍然有(维诺?)誦經師领唱本师释迦牟尼佛礼赞文。

      修正意念动机

      皈依发心,首先要修正意念、动机。如同寂天菩萨所说的:

      暇满人身今已得,应该励力行善止恶。

      此生获得暇满难得人身的殊胜机会, 不精勤修持的话, 没有比这样子更愚笨的做法。我们现在有暇满,可以入于法,修行的时候如果不善加利用这个机会,那么没有比这个更愚的作为。

      在这个当下,不入于行善止恶的话就是如同畜生一般愚。为什么?因为我们的人身是非常难得,可以成办许多极大的利益,它比百千万个如意宝还更加珍贵。

      所以这个人身是具足八种闲暇、十种圆满的。这样子圆满的人身。在现在已经得到的当下要怎么去做呢?我们想要得到安乐,不想痛苦。想要的是永恒的安乐,而且想要去除的痛苦是永恒的痛苦。那想成就永恒安乐,去除永恒痛苦。唯有助于法的清净修持。所以从意乐跟加行上面,精勤的希求解脱成佛,努力行善止恶,各种法的修持。如果不这么做的话,如同前面所讲的,没有比这样子更愚笨。

      所以在身语意三门上面努力精进修持。不止是身跟语的念诵,一定要结合相续,心的这个修持。那所以我们所修行的法不要只为了此生的荣华富贵贪着,如果这样子做的话,那就如同凡夫愚蠢一般,那所以不要只想着此生的安乐。

      如果只求此生的名利供养衣食等等,那这样子一定会错失掉需求来世利益的这个机会。所以如果不知善用,此生难得,获得人身的机会,那是非常愚笨的。

      应该努力行善止恶,知道取舍。所以为了自他二利,获取人身的心要。如果不知道好好善加利用,那就白白浪费过此暇满人身的机会。

      所以今天我们为了获取暇满人身的义利,我们来听闻今天的教授。

      修心

      我们今天所要讲的内容是修心。主要源于世尊八万四千法脉,一切经典的心要,三世一切诸佛所行的同一大道。经由两大车轨,龙树菩萨、无著菩萨,以及寂天菩萨等传承下来的。

      依于佛陀懿旨,所善加解说的精华,通往一切种智,佛圆满无缺的圣道,然后经由阿底峡尊者传承下来。然后这一个由这个切科瓦大师所记载下的修心七义,然后再传承到文书怙主宗喀巴大师,然后其心子虚空祥尊者宗喀巴大师的心要,集合写成修心日光论这个修心的要点。

      前行法

      我们今天主要要讲的内容就是这个。我们今天要讲的修心心要,其实是依于修心七义所讲述的修心的内涵。

      修心七义我们大概稍微讲一下,就是这一个第一要义就是菩提心四种所依法,也就是这个菩提心的前行法,主要七个要义。第一个就是菩提心四种所依法、前行法。菩提心修持分成前行跟正行。前行的部分就是我们要讲的菩提心四种所依法包含:

      1. 依止善知识,
      2. 思维暇满义大之理,
      3. 思维此生不能久住,死殁无常之理。
      4. 思维业果,思维轮回过患。

      第二个部分才是正显菩提心宝修行的次第。我们先先讲这个前行部分。我们做任何事情,事先的准备前行很重要,好像我们要准备好吃的美食之前,要先准备一些材料、一些东西一样。所以我们要正行入于菩提心的修持之前。菩提心所依的前行法,刚刚所讲的这些依止善知识,还有下士道中,所涉的这一些道的要义,这些都是我们要先实修的。拿昨天的 pdf 文本,我们今天要从第十七页开要讲这个初学诸加行,就是前行。

      第一个部分,思维暇满义大难得之理。 在此前行之前其实应该有一个道前基础,就是道的根本,依止善知识的内涵。因为我们要学习各种道次第,一定要获得教授口诀,所以必须依止善知识来得到教授。所以对于依止善知识之理,应该善加思维依止胜利,未依止或者不如法依止的过患,然后根本修持,忆念恩泽生信念,然后以加行成办欢喜。所以说在意乐跟加行方面,善加依止善知识,在座中跟下座后修两个里面的。

      加行六法

      第一个前行我们就是依于加行六法:

      1. 洒扫住处,安布所依,无谄诳求供具端严陈设
      2. 身具八法
      3. 生起殊胜心
      4. 观资粮田
      5. 七支供曼达
      6. 三思求加持

      这个加行六法。我们前行第一个加行法里面第一个就是洒扫住处,安置佛像,第二个就是安置身语意所依等等。然后第二个无谄诳求供具端严陈设。我们一开始就是迎请资粮田来到我们修行处所的时候,是作为我们集资净罪的所依境。在观资粮田,皈依境前做皈依和殊胜发心,然后祈请。

      洒扫住所,安置佛像

      加行六法,稍微说一下,洒扫住所,安置佛像。就是自己修行的地方,如果是有佛堂的话,一开始就是要先好好的扫净。可以安置佛像,或者是阿底峡的佛像,或者是宗喀巴的佛像,或者是自己上师的佛像等等,或者说相片也可以。为什么要洒扫处所?最主要是清净自他的相续。如果能够这样子的话,也可以得到一些善神的护佑。观想在一个自己所修处,有无量佛菩萨安住。或者是迎请到修行处所。

      华严经里面有讲很多,常啼菩萨献供自己师长,发心供养。你们有空可以看华严经,常啼菩萨为了要清净上师要来的地方,用自己的血去扫净附近的尘埃这个典故,他们做这样子一种供养,我只为了听闻一个师长的教授。

      另外最有名的就是小路(周利盘陀迦),他智力比较差一点,佛陀世尊非常善巧,教导他怎么能够证得阿罗汉,教他从这一个扫尘除垢,这个非常简单的词句开始去。清净自己相续的垢障。最后让他获证阿罗汉果位

      这个扫尘除垢的过程当中,除了清除外在的污垢,最重要的还是相续中的尘垢,这一些烦恼垢障的净除。最后他悟到了这个扫尘净垢真实的意涵,开启了智慧,证得阿罗汉果位。这个是洒扫、清净修持的的一个重要的典故。

      仲敦巴大师拿着自己的衣服,在阿底峡尊者的房舍,洒扫清净。大师也依于这样子,为阿底峡尊者清净房舍,开启甚深智慧的体悟,这样子获得加持。以前的成就者他们的历史,我们要忆念思维,当做我们获取成就,学习的典范。

      最主要我们要靠自己的心的修持,而不是靠着佛菩萨直接把证量、体悟直接放到自己的相续,马上就改变,出离心的修持是靠着自己用心去修持。如果能够于相续生起出离心,不仅可以清净我们所有的罪障,也可以迅速积集、圆满福慧资粮。所以我们洒扫修行处所的时候,就是要带着这一些思维意念来清净修行处所,

      然后安置佛像,迎请佛菩萨来到修行处所佛堂。有关于加行六法的内容,如何修持的内容。在掌中解脱,菩提道次第里面有非常详细的说明。

      所做的贡品,我们要端严陈设,不能随随便便,要非常郑重、严谨的献供。五妙欲就是色声香味触, 水,水、花,香、灯,涂,食,乐等等。菩提道次第有谈到供品不是由手所掌持示,是由信仰所掌持。所以,如果能够带着虔敬的心,就算拿着自己的碗,把它好好洗干净之后放上供品来供养也可以。有吃的新鲜的食物,或者是花朵,不一定要全部都具足,有一两样我们也可以拿来做献供,吃的新鲜的东西你们也可以拿来做供养。

      你们在学习经论的人都很忙,所以说尽可能的做献供就可以。你们非常辛苦的学习经典,这个所付出的辛苦,目的都是将来能够逐步获证菩提。要这样的一个信念,不要把它当成一个例行公事。所以做任何事情,像做供养工作的时候,也不要随随便便,好像例行公事一样,能够真正思维,这一个供养的意涵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这个供养绝对不要带着不敬的意念,这个是非常重要。就好像我们为师长献上一杯水,这个是完全是出自己的诚心。所以说,我们邀请活菩萨来到我们的修行处所,我们的目的是希望佛、菩萨能够欢喜受用供养。目的是希望对境能够欢喜的用意。供养最重要的不是依于外物,最重要是依于我们的信仰。所以如果有信仰的话,供养清净的凉水都好。

      毗卢遮那佛坐姿

      加行,就是身具七支或者八支。因为我们已经在前面安置洒扫、安置身语意所依,然后庄严陈设各种供具。接下来就是,我们以毗卢支那佛七支,或者是加上数息就是八支安座,然后入座修持。七支的做法我们就不详细讲,最主要就是几个重点,最主要就是双足金刚跏趺坐或者半跏趺坐,手结定印,腰挺直,舌和嘴唇不要故意闭拢或张开,保持自然,舌尖抵住上颚,头略前倾,下巴内收,略抵喉结,眼视鼻端。这是七支,以这样的坐姿,最主要是让我们能够把专注于自己的内心而不涣散到外境。然后从殊胜善心中修皈依发心,那以身俱七支,或加数息八支。

      殊胜善心-菩提心

      从殊胜善心修持皈依发心,最主要就是我们能够带着菩提心,因为我们是大乘修行者,如果是小乘修行者,就是只需求自己获得解脱。我们是大乘的修行者,要以这个发起菩提心。生起意乐来入于修持,所以弃舍自己,珍爱其他众生,而希求能够获证菩提,以这样的一种殊胜的意乐,发起菩提心,来入座修持。

      如果能够以这样的一个发心,就算只施与畜生一抟之食,都可以入于菩萨道的修持。以这样一种菩提心去所行的任何一种事情都可以入于菩萨行持。我们发菩提心的对象是一切有情众生,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都是我们这一个发心救渡的对象。

      心续有没有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关键,外在的东西,就算小小的东西,但是带着菩提心的话,他所积累的功德也是非常大的。因为它是入于菩萨道的修持、菩萨的行持。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先观察自己的动机意念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常常说修正意念、修正动机,常常一直讲,就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现在修心日光,讲的进度是在宣说大宝圣王,叫做本意两个段落里面,加行跟正行里面的第一个加行,摄菩提心所依法,就是菩提心正修之前的加行法。四大加行法分别就是下士道,中士道、几个主要大的次第,思维暇满义大难得,思维于此世不能久住,思维死无常,思维因果,思维轮回过患。

      这些下士道,中士道之前有一个道前基础,依止善知识。依止善知识有座中,跟下座后的修行里面的前行,做正修里面的前行加行六法。详细可看掌中解脱。我们每天都很努力的在学习经论,早晚每天很努力。为什么我们常常会觉得念了很多经论,但是相续里面好像证悟,体悟没有产生?这个是原因是为什么?关键就在于我们有没有带着强烈的正确意念、动机。刚刚前面有讲到,小乘大乘的发心在于自求解脱跟需求证悟菩提。我们可能可能甚至连那两个动机都没有,可能只为了求得自己的此生的安乐。所以我们相续没办法生起证量,最主要的是,心续太过贪着此生的安乐,一定要有所体认这一点。

      我们如何贪着此生的例子,先前也有讲过。我们常先想的都是自己此生所需求的衣食,名声,名利等等。或者是成为有知识、善巧、有名声、或者是受用圆满。所需求的都是这一些。大部分心都是往这一些方面去追求,主要都是受爱我持所欺骗,非常珍爱自己,没有珍爱自己不行。所以这个是最主要欺骗我们的。我们生生世世都是屈服于这个爱我执,臣服于他,受制于他。所以生生世世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它,而去升起烦恼、造恶业。从现在开始要发起强烈的心,从此开始,我绝不再像之前一样受制于你这一个爱我执。

      因为我已经亲近了教授大乘的善知识,具足这么好的机缘,可以走向证悟成佛的大道。这样的机会我现在已经得到了。所以从一开始,我觉得不再让自己受制于你这个爱我执。过去不管从出生到现在十年、二十年,看过去就算了。但是从现在开始,余生我要好好的去善加利用这样的一个机缘,入于法的修持。若不能如此,人生又要浪费掉了。所以说,从此我要把这个烦恼、爱我执当作最大的怨敌,去跟他对抗,去跟他斗争。所有的标靶就是要命中这一个大敌。所有的痛苦来自于造的恶业,恶业的根源来自于爱我执。

      所以从现在开始,即使一刹那我都不这个让自己受制于这个爱我执,发起愿。不然不能生起这样子的一种意乐的话,你就没有办法生起决心去对抗它,人生也就浪费掉了。所以生起愿,从此绝不再受这个爱我之所制缚。

      所以我们可以借着数吸,呼吸。观想自己相续里面有非常非常多烦恼。当你生气的时候,会发现到烦恼在相续里面,观想当我们呼出气的时候,把相续里面的这一些爱我执、这一些烦恼通通都随着气息排出去。吸气的时候,观想将所有十方诸佛菩萨的功德以这一个甘露光芒,吸进自身。可以把这个数息、全心全意的专注在这个呼吸上面,完全把心专注在这个计数上面,呼吸来回这样子,在心里面算一次。然后专注在这个数息上面,然后一次来回呼吸算一次。如果你能够在这个数息的过程当中心不涣散,如果你忘了数到第几遍,那代表你的心可能涣散掉。如果你尽可能看次数能够多少,到二十一遍,这样子自己的心就可以稍微得到一个安稳。

      进一步思维前行的这些法的内涵,思维人身暇满义大,思维死无常,思维业果,思维轮回过患等等。这一些下士道,中士道等观修,最主要是要让自己升起出离心。如果没有办法升起轮回中解脱的出离心,你怎么可能会有办法救度众生,出离轮回呢?是不可能。那所以说先速修道次第里面,各个道次第的内涵。在相续里面思维,然后自己观想自己周围身边有六道有情众生,都是以人的形象在在自己的周围安坐。所有的六道有情众生都各自在承受各式各样的痛苦。虽然形象都是人的形象,但是所承受的痛苦是六趣有情众生、各式各样的痛苦。观想自己周围的这些六道有情众生就在皈依境面前皈依发心。然后思维这些六道有情众生的痛苦,内心要升起悲心。思维这些六道有情众生都是因为在贪着轮回的安乐而承受无边痛苦。这些六道有情都是自己生生世世如母的有情。如果救助他们的责任自己不承担,谁来承担呢?从内心里面生起为救度一切有情众生而成就菩提菩提心,因为现在自己没有能力,唯有这么证悟菩提才有办法救度一切有情众终生。

      如果只证得声闻缘觉阿罗汉的果位,是没有办法救度一切有情众生的。唯有证悟佛菩提果位,才有办法清净所有烦恼障,所知障,证悟佛果位。所以必定要证悟佛菩提果位,不能不证得。可以最后成就佛果四身,然后化现道到十方世界去度化有情。所以要就对这众生不证悟菩提,绝不可行,而升起这样殊胜的强烈的意念,菩提心来入于法的修持。

      皈依境

      纠正动机或殊胜意乐之后,接下来就是皈依境。皈依是入佛门的基础,没有皈依就不能成为佛教徒。我们前面已经知道要求得解脱,谁有办法救助自己或远离轮回,获得解脱呢?唯有三宝。各位知道了,加行法里面,有各种不同加行法的皈依境。前面虚空有八大狮子擎举的广大宝座,这个狮子座之上有一个中央与四方小座。这一个中央那个高于其他四个座位。上观此法的根本上师,外相是大师释迦牟尼佛。可以详细可以去看掌中解脱。

      然后观想自己跟一些有情众生对于轮回的痛苦升起极大畏惧的心和需求。因为唯有三宝能够救度自己,升起强烈的信仰。所以皈依两大根因就是对轮回的畏惧,然后相信三宝具有救度的能力,这两个因是皈依的根本。我们现在能够值遇教授善法的善知识、大乘教法这样的一个机缘,一定要善加把握,利用这机缘以求得解脱成佛。然后周围的六道有情也是跟自己一样需求安乐,希望远离痛苦,也同样跟自己一样对三宝生起决定的信仰,以及对轮回生起极大的畏惧。自己好像自己当维诺一样,领着所有六道友情众生来念诵皈依

      我们观想周围有六道有情众生,跟着自己念诵皈依:我与一切有情众生至诚皈依三宝。一定要用心去思维,而不是嘴巴念着哦这一个词句而已。皈依两足尊, 皈依正法,皈依僧等等。各种皈依的偈颂都可以,诸佛妙法众中尊等都可以。从思维三宝的功德至诚来念诵皈依皈依境三宝具足悲智的功德。也可以结合甘露清净加持的这个观修的方式也可以。

      皈依,对自身而言是希求自己解脱。但是我们为了要救度一切,如母有情众生,必须要证得菩提。所以自己所希求的是佛菩提果位,才能够圆满自利他利二利。皈依正法,其实真正的正法是灭谛,道谛的功德。我们的相续现在没有灭谛道谛的功德,所以必须从依止善知识道前基础开始,乃至到证悟空性的智慧,各种道的次第逐步地修学,然后在相续中生起。

      而生起这一个教证的功德于心中。生起要证得圆满一切灭谛,道谛的功德,一切教证的功德,来皈依法。所以如同昨天所讲的,乳所提炼出来的醍醐,一些正法所提炼出来的的精华,就是菩提心。我们修菩提心,有七重因果教授的修法,有自他交换的修法。我们这一次讲的主要是修心,主要是自他交换。我们修七重因果和自他交换,结果最后都是生起菩提心。但是这个力道的大小,这两种还是有点差别,虽然都是来自于阿底峡尊者。未证得菩提之前都要诚实的学习菩提心

      我们皈依僧就是皈依圣僧,我们大乘的修行者就是皈依初地菩萨以上的这一些圣僧,他们是我们修行的助伴引导。好像我们这一个到孟买,可以从很多地方去。可能会有路途中的一些同伴来引导。我们要正悟菩提过程当中也需要一些圣僧助伴的引导。所以说我们以这样的意乐来皈依圣僧。

      总而言之,绝对不要只为自己,完全要带着利他、珍爱他人远胜于珍爱自己,这种强烈的增上意乐来祈求获证菩提,这个意乐一定要在相续中生起。然后祈求十方诸佛菩萨忆念我,如同往昔诸如来

      菩提心的仪轨,或者说发心的这个修持,最主要修持的就是如同往昔诸佛菩萨,他们发心、菩提心、行菩萨行救度一切众生,然后自己也要效法往昔如来菩萨,他们所修持的道。如同诸佛菩萨所讨论的道,自己也要去效法学习。令一切众生未解脱者,得解脱;未得劝慰者,得劝慰;未得离苦者离苦。令一切有情众生安住菩提。总而言之,就是希望一切众生没有离苦的,令其离苦,然后未得解脱的,得解脱。然后未去除所知障,能够去除所知障。然后希望一切有情众生安置于佛地,然后在诸佛菩萨面前立

      总而言之,发心的目的,所立的愿的意义是一切佛菩萨的愿力。让自己跟一切有情众生心续都能够生起菩提心。发心有他的意义。因为你一开始在发心现的时候是愿力,将来成就的果报也是能够利益一切有情众生的果报。

      殊胜菩提心

      一般发菩提心之外,另外还有一个殊胜的发心,就是为令一切有情众生,能够安置于佛的果位。能够速速成就菩提。这个速速,有不同的解释,第一个速就是指依于般若密多,第二个速是指五浊恶世中成佛。另外一种讲法就是说,前面的第一个速是下三部的,事部行部瑜伽部的速急成佛。,后一个数是无上部的速,依于无上瑜伽速速成佛。

      皈依境观想

      特别发心的修持观想,一个重点就是观想皈依境的佛,菩萨,放出无量的光跟甘露降入自身顶门,清净所有的罪障,然后赐予加持。这个是殊胜发心里面特别的观想。

      皈依境最后可以观想,这一个皈依境收摄,进入自己这一个顶门,然后加持自己。或者是,观想皈依境师尊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全身放出无量的这个化身,到十方世界救度有情

      皈依境就是我们常常讲的,右方是弥勒菩萨广大行派,左方是文殊菩萨甚深见派的这一些传承祖师,前方有根本上师的传承。周围有本尊勇父,空行等等圣众。

      有的传承像文殊口授有资粮田,没有说皈依境。南传派这个资粮田,另外有不同的皈依境。

      资粮田

      资粮田是我们集资净罪的一个对境。重点要先把田里面的这些杂物清除,才有办法种粮收成。跟农务一样,我们要让自己相续生起功德,相续的这一些罪障要清静。

      七支供养

      集资净障最重要的修持就是七支供养:

      1. 顶礼
      2. 供养
      3. 忏悔
      4. 随喜
      5. 请佛住世
      6. 请转法轮,
      7. 回向

      忏悔及去除罪业

      忏悔罪业部分可以念三十五佛礼忏法做忏悔。双手要好好合掌,如果随随便便,可能就没办法心生礼敬,所以好好的合掌,。念诵三十五礼忏法,做大礼拜。如果自己身体好的时候,好好的做大礼拜。有些人喜欢运动,其实做大礼拜是最好的运动。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不用做太多。但是身体好的时候要好好的做,是忏悔最好的方法。

      七支修完之后就是可以供养曼达。供曼达完毕后,祈请加持清净从不恭敬善知识到二种我执的颠倒分别,然后使得从亲近善知识到到证悟真实无颠倒正见在相遇中生起,远离一切内外障碍。

      这一个求加持,所有的相续的障碍去除,生起各种的体悟。然后可以接着再修: 修心的传承上师祈请文。如果你是在修其他本尊,比如说胜乐金刚,就修胜乐金刚的上师祈请文,大威德金刚的就修大威德金刚上师祈请文。菩提道次第上师祈请文也可以,因为它就总摄的一切。祈求让自己的相续能够真升起真实的悲心菩提心

      然后便念祈请,无缘大悲祈加持,如母众生罪障皆令成熟于我身,我所修诸乐善,悉施众生令享乐。或者众罪咸归我,诸善施众生,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等等。

      修心七义里面的每一个内涵,希求能够在相续中升起体悟。最后做回向,回向的内容有很多,都可以修。

      最后祈请,收摄资粮田,进入自己顶门。资粮田完全收摄到主尊,到根本上师,根本上师总摄三皈依,具足大悲,或者把上师观想成大悲观音菩萨,因为是修心

      我们一直都臣服于爱我执,刚开会写字,要马上就是去除爱我执是非常困难。如果我们没有见到这个爱我执的大敌,是绝对不会好好的听从善知识的教导,是听不进去的。因为如果没有看到爱我执的过患,不认识爱我者的大敌,没有办法真正让自己从善知识中所得到的道的内涵入于自心,去对治治这个爱我执。

      依止善知识

      所以要对治这个烦恼爱我执, 是不得不依止善知识的。我们要依止的大乘善知识,应该具备最基本的条件是,爱他人胜于爱自己。别人比自己更加重要,这个是非常重要。好像我们要获得解脱,依止的善知识,他一定要具备来世比此生更加重要的认知。所以大乘善之事一定是重视他人远胜于己。

      所以去寻找善知识,然后从意乐跟加行方面努力的去依止。弟子是具法器,然后上师是具性相,如此师徒聚合,自然容易在相续里面生起体悟,乃至能够速证菩提、五浊恶世即身成佛这样的一种快速证量生起,都可以。可以迅速圆满资粮。所以善加依止善知识是迅速圆满资粮的最好的方式。这样也是清净一切罪障,然后一些地道功德的生起,也都是依于善知识。

      所以,如果能够依止善知识, 不止能够此生获利,生生世世都能够获得善知识的摄受。所以佛经里面讲,供养善知识的功德,就是供养十方诸佛的功德还不如供养善知识上师的一毛孔。所以了解依止上师的功德利益,没有善加依止的过患,然后升起对上师的坚定信,然后忆念恩泽,生信念。

      我们没有机缘亲见佛陀化身,虽然如果你有证量,可以亲见佛化身。但是我们凡夫没有能力亲见佛的报身、化身。我们也没有机缘在佛在世的时候亲见佛身,唯有现在借由代表佛陀的善知识来教导我们,这些善知识其实就是如同一切诸佛的化身。来度化我们的代表。所以佛所化现的无量的化身,这些善知识就是来度化我们的,如同佛一样。可以说是总摄一些佛的本质,所以常常这样去思维善知识的本质,日日月年不断的这种累积信仰。慢慢慢慢我们就有办法把上师观想成为跟佛本质一样,而不是带着这种凡夫的实执去看。

      總結

      修心的修持,一座里面可以把它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善知识的功德信仰,另外一个阶段去修持暇满难得,死无常等等这些前行。后一个部分可以观修菩提心正行、正修的这个内容。可以一座修行把它分成这三个部分去练习修诵。

      那今天就先上到这边。今天最主要是讲前行所依,依止善知识的内容。主要讲加行六法的内容在掌中解脱里面有蛮详细的内容。今天没有翻译清楚的各位可以去参考掌中解脱里面有关加行六法的说明。另外,依止善知识之理的五大部分,依止胜利、依止之理,颠倒的过患、根本修信、念恩修信、成办加行,掌中解脱也有详细的内容,可以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