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緣起支 || Teaching on Dependent Origination Pratityasamutpada

Table of Contents || 目錄
    Add a header to begin generating the table of contents
    Scroll to Top
    Table of Contents || 目錄
      Add a header to begin generating the table of contents

      生死輪迴圖

      昔日,中印度的「郢間國」國王收到邊地的「烏仗仰那國」國王所致贈的貴重禮物,郢間國王猶豫著不知選擇何種寶物回贈烏仗仰那國王較為適當?最後,決定將他最珍視的六道輪迴圖贈與烏仗仰那國王,烏仗仰那國王看到六道輪迴圖之後,內心生起極大的證量,從而即身證得阿羅漢果。

      生死輪迴圖目前流傳有數種版本。此圖由內至外共有三層圓圈,最內層為雞(象徵)、蛇(象徵)、豬(象徵)三種動物,表示眾生之所以於輪迴中流轉不止的原因,即是由於受煩惱牽引所致。

      第二層為六道輪迴的情形,其中阿修羅又稱為「非天」,其心續的本質與天人相同,因此,亦有將天人阿修羅歸為一類而稱為「五趣」。

      六道眾生的身形有向上與往下的差別,象徵眾生若努力行善能逐次上升人天善趣,若造惡則下墮於惡趣之中。

      第三層為十二緣起支,說明眾生輪迴中流轉的原因與情形。此三層圖均為面目猙獰可怖的閻羅死主,以銳利的爪牙所牢牢箝制住,象徵上至無色界有頂天,下至無間地獄,只要是在三界六道中流轉的眾生,對於自己的生死不具有任何自主的能力,無法擺脫死無常的掌握,完全聽任閻羅死主所宰制。

      緣起一: 無明

      十二緣起支以無明為開端,關於無明的定義,依佛經的記載:無明是一種非善與虛假的情境,與諸法的真實性—空性相違背。諸法乃是由因聚合而暫時存在並顯現其作用,沒有任何一法能不待因而自生,皆不具有獨立自存的自性,因此,諸法的本質乃為無自性空性)。若執著諸法是獨立自存,皆具有真實的內涵,此種與諸法真實性相互違背的愚昧心態,即為無明

      此外,亦有將無明定義為昧於因果的心態。若依中觀應成派的見解,無明為昧於「補特伽羅」人無我與法無我的真實意涵,從而執持人我與法我(色、聲、香、味、觸、法與色、受、想、行、識)皆具有自性,此種執著人我與法我皆具有自性無明,是與生俱來而非由暫時的「遍計所執性」(唯識三性之一,意為執著依他而生起的諸法為實有的心態)所施設,因此,是一種俱生的無明

      六道輪迴圖中,以失明且拄著柺杖的老婦人比喻無明眾生因受無明的牽引,昧於諸法無自性空性)的真實意涵,亦昧於業果的義理,從而不斷造作惡業,使自己於輪迴中流轉不止。因此,俱生無明可視為「因位的等起」(動機),使眾生的心續生起,覆蔽了眾生清淨的本性,牽引眾生不斷造作惡業。宗喀巴大師於其所著作的「金鬘疏」(現觀莊嚴論的註釋)中,將昧於諸法無自性無明,稱為「因位」的無明;而將昧於業果無明,稱為「時位」的無明。於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則將無明的定義同時安立為昧於諸法無自性業果等兩種意涵。

      六道輪迴圖中,將無明描繪為左手拄著柺杖、彎腰駝背的失明老婦,其原因在於:失明的人由於看不見外界的事物、分不清楚方向,容易使自己身陷險境與困厄之中而不自知,從而導致須承受諸般痛苦無明亦是如此,有情眾生由於受無明的蔽障,不斷造作惡業,導致自己於輪迴中流轉不止,承受著無量無邊的苦楚,因此,無明乃是輪迴的根本。

      緣起二: 行

      第二緣起支為「行」,意指造業、作業。眾生由於無明的等起(原因),不斷造作各式各樣的業,進而取得來世的有漏蘊身。業可分為非福業、福業、不動業三種,眾生因為昧於業果的道理,而造作惡業,導致來世淪墮三惡道,此即為非福業;雖了知業果的道理,然因昧於諸法的真實義(空性),而造作十善業,來世往生於人趣或欲界天,此即為福業;雖能修持禪定,然亦因昧於諸法的真實義,來世往生於色界無色界天,此即為不動業。以上乃就總體而言,論述造作非福業、福業與不動業的眾生來世往生的情形;若就個別而言,造作非福業的眾生,由於造業的差別,來世往生與所造作的業相隨順的各種地獄餓鬼畜生,其投生的處所不盡相同;造作福業的眾生,由於造業的差別,而往生為人或欲界的六重天(四天王天夜摩天三十三天…),壽命與福報亦不盡相同;造作不動業的眾生,亦以造業的差別,而可能往生色界的十七重天或無色界的四重天。

      六道輪迴圖中,以製作陶瓷器的工人比喻「行」。陶瓷工人將陶土置於轉盤之上,由其決定將陶土捏製成何種形狀與用途的陶瓷器。眾生即如工人一般,由自身造業的不同,決定自己來世將往生何處?

      緣起三: 識

      第三緣起支為「識」,識可分為「因位識」與「果位識」兩種階段。眾生由於受無明的牽引而造業(行),於心續中留下習氣,此即為「因位識」;由心續中所遺留的因位識感得來世意識入住母胎,種子成熟現為果報,此即為「果位識」。六道輪迴圖中,將「識」描繪為一隻活蹦亂跳的猴子處在有六個窗戶的空屋之中,六個窗戶分別象徵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活蹦亂跳、不安於室的猴子象徵心識,心識藉著六根與外界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接觸,產生各種樂受與苦受,復由樂受與苦受引發煩惱,受煩惱牽引而造業,從而導致眾生輪迴中不停的流轉,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因此,行者欲從輪迴解脫,必須調伏散亂不已、片刻不得安寧的心識,將奔馳不止的心猿與意馬牢牢拴住,避免繼續放任其滋生事端。

      緣起四: 名色

      第四緣起支為「名色」,「名」即受、想、行、識四蘊,「色」即色蘊三界之中,除了無色界僅有受、想、行、識四蘊,而不具有色蘊之外;色界欲界五蘊具足。若就胎生而言,色蘊代表意識最初入住母胎的「羯羅藍」位;是故,「名色」合稱即表示五蘊六道輪迴圖中,以有船夫撐划渡河的舟船或有人居住的帳棚比喻「名色」,無論是舟船或帳棚,均需要各種材料與零件聚合起來,方能成型且發揮作用,象徵眾生所獲得的蘊身必須由五蘊聚合而成的意涵。

      緣起五: 六入

      第五緣起支為「六入」,「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成熟的階段,處於母胎中的眾生,其六根雖已成熟,但與六根相互配合的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則尚未發展完成,無法產生作用,因此,無法與外界的六塵(境)產生接觸,須待六識完備之後,方能產生「觸」。此時,六根的本質不受外境影響。六道輪迴圖中,以有六個窗戶的空屋比喻六入,六個窗戶比喻六根,屋內空無一人比喻六識尚未完備。「名色」與「六入」皆表示眾生入住母胎獲得異熟身(第十一緣起支—「生」)之後的階段。

      緣起六: 觸

      第六緣起支為「觸」,處於母胎中的眾生,其六識已發展完備,六識藉由六根與外界的六塵產生作用,從而產生「觸」。此時,根、境、識已然開始相互影響。六道輪迴圖中,以接吻的人比喻「觸」,其意涵在於「觸」必須由根、境、識三者相互接觸,方能產生作用。

      緣起七: 受

      第七緣起支為「受」,由於根、境、識三者開始產生作用,此時眾生對於可意(喜愛)境會產生樂受,對於不可意(厭惡)境會產生苦受,對於非可意亦非非可意(中庸)境會產生捨受。六道輪迴圖中,以被箭射入眼睛的人比喻「受」,眼睛是人們最敏感的器官,平時只要有一顆沙粒飛入眼中,即令人感覺非常不適,更何況是被箭射入眼睛!此比喻說明當六識藉由六根與六塵開始接觸,將產生強烈的樂受、苦受與捨受等諸多覺受。

      緣起八: 愛

      第八緣起支為「愛」,「愛」由「受」而來,眾生對於喜愛、厭惡與中庸三種外境,會產生樂受、苦受與捨受三種強烈的覺受,內心對於樂受生起著的心念,對於苦受則生起厭離的心念。六道輪迴圖中,以手握酒瓶狂飲不止的酒鬼比喻「愛」,由於酒鬼已酗酒成癮且嗜酒如命,因此,欲令其戒酒已不可能。以此說明眾生對於樂受的貪愛與對苦受的厭離的強烈執著,已到了無法須臾暫捨的程度!

      緣起九: 取

      第九緣起支為「取」,「取」源自於「愛」,由於眾生對樂受的貪愛與對苦受的厭離具有強烈的執著,對樂受與苦受所產生的境生起極強的取心,從而毫無饜足地執取各種樂受與苦受。六道輪迴圖中,以在樹上摘取水果實用的猴子比喻「取」,猴子摘取水果時,無論果實是否成熟?均隨意採摘,且邊食用邊摘取,經常將果實咬食數口即棄置於地,得無饜地繼續摘取其餘的果實食用,眾生對於樂受與苦受的取亦復如是。

      緣起十: 有

      第十緣起支為「有」,眾生無明而造業,於心續中留下習氣,稱為「因位識」,經由「愛」與「取」的潤澤與滋養,「因位識」即隨著「愛」與「取」力量的牽引,肯定獲得來世的有漏蘊身,此即為「有」。若缺乏「愛」與「取」的滋養,則「因位識」並無法取得來世的生命。六道輪迴圖中,以孕婦比喻「有」,婦女受孕之後,必須經過十月懷胎,方能產下一位健全的嬰兒,以此說明「因位識」必須藉由「愛」與「取」二種助,方可逐漸成熟,進而獲得來世的生命

      緣起十一: 生

      第十一緣起支為「生」,「因位識」經由「愛」與「取」的滋潤,肯定獲得來世的生命,當意識最初入住母胎的剎那,即為「生」緣起支的開始。六道輪迴圖中,以正在分娩的婦女比喻「生」。

      緣起十二: 老死

      十二緣起支為「老死」,意識最初入住母胎的剎那屬於「生」緣起支,下一個剎那起,即屬於「老死緣起支,「老」的定義並非年齡大於一定歲數以上的眾生,而是指眾生的有漏蘊身不斷成熟轉變,與前一剎那的蘊身有所變化與差異時,即為「老」的意涵。意識入住母胎後,眾生的蘊身即不斷變化,是故,屬於「老」的階段。「死」的定義為意識棄捨並遠離相隨順的其他四蘊(色、受、想、行),使有漏蘊身趨於壞滅,此即為「死」的意涵。六道輪迴圖中,以背負死屍的老人比喻「老死」。

      眾生由於受「無明」與「行」的影響,而不斷造業,導致自己於輪迴中流轉不止,在無色界有頂天欲界的無間地獄之間,上上下下流轉不止,或往生為具足極大權勢的梵天帝釋,受用著無量無邊的榮華富貴;或墮入地獄之中,承受著難以忍受的痛苦。如同汲取井水的水桶一般,被繩索牢牢的繫住,時而被拋入井中,時而被拉起,完全無法自主!究其根源乃在於眾生輪迴著,對於輪迴著的心即是繫縛水桶的繩索,若不能捨棄對輪迴著,即無法斬斷輪迴的束縛,遑論能獲致解脫

      有一位國王請示佛陀:「若世間的本質皆為痛苦,則何者才是究竟的安樂呢?」佛陀回答說:「究竟的圓滿與安樂即是涅槃。」國王又問:「為何涅槃是究竟的圓滿與安樂呢?」佛陀回答說:「涅槃能究竟止息因我執所產生的分別心,煩惱所導致的過患,六道有情眾生所有的生、老、病、死、飢餓、冷熱等痛苦,安住於諸法的真實義—空性之中,證得一切種智,具足無上的利益與神變,能因應眾生的因與希願,任運示現各種方式與形相,以度化有情眾生,圓滿有情眾生的願望,故為最究竟、殊勝的圓滿與安樂。」行者既已皈依佛門成為佛陀的追隨者,應當戮力追求佛陀所開示的圓滿境界,生起自己必須自輪迴中獲致解脫的強烈心願,徹底地遠離輪迴,而非希求自己能獲得輪迴中的所有短暫安樂。

      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所生支

      行者欲自輪迴中獲致解脫,必須生起堅定的出離心;欲生起堅定的出離心,必須觀察與了知輪迴的種種過患;欲了知輪迴的種種過患,必須觀修十二緣起支。十二緣起支除了個別講述其意涵之外,尚有二重因果的分類方式,例如,「行」緣起支的特性即是無常無常與行是一體的兩面。十二緣起支亦可分為「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所生支」四種支分。能引支包含無明、行、識當中的因位識;所引支包含識當中的果位識、名色六入、觸、受;能生支包含愛、取、有;所生支包含生、老死無明如同播種的農夫,行如同種子,意識如同田地,農夫將種子播種於田地之後,種子經過一段時日,可能會發芽、開花與結果,由於無明而造業(行)於意識中所種下的因位識,能牽引將來所須承受的果報,故稱為能引支。種子種入田地之後,將來能否發芽、開花與結果?端賴陽光、水分、養分等外配合;因位識亦必須藉由愛、取二種外的配合,方能確定牽引眾生流轉至來世,成熟將來所須承受的果報,果報成熟時,即為「有」緣起支,故稱愛、取、有為「能生支」。行者此生由於行善所造作的福業,必須藉由愛、取等外不斷令其成熟與增長,待因位識具足力量可牽引行者往生人天善趣之後,即進入「有」緣起支的階段。

      能引支過渡至所引支中間可能經過一世,亦可能經過許多世的間隔,方能成熟;但能引支經由能生支的滋潤,必定於來世即能牽引出所生支,其果報成熟的時間絕不會超過下一世;因此,能引支是所生支的遠因,能生支則是所生支的近因。「生」與「老死緣起支是因位識經由愛、取、有滋潤所生出的結果,故稱為所生支。生與老死將相續引生果位識、名色六入、觸、受,因此,所引支亦為能引支與能生支所牽引的結果。能引支為因位識所引生的結果,故稱為所引支。能引支是因,所引支是果;能生支是因,所生支是果;四種分支之間具有二重因果的關係。

      行者由於自身精進的修行,於意識中植下將來往生淨土的善因,此即為能引支;植下善因之後,行者復發願能往生淨土,此即為所引支的「愛」;不僅發願一次,且能持續不斷的發願,此即為「取」;善因經由不斷發願的滋潤而逐漸增長,已然成熟且具足力量肯定能牽引行者往生淨土,此即為「有」;生命終了之後,往生淨土世界,此即為「生」;往生淨土之後,所感受的各種異熟的蘊身,此即為果位識、名色六入、觸、受等所引支。

      十二緣起支的循環過程,快者能於二世的時間圓滿循環一次,慢者則需三世的時間方能圓滿,且此三世並非皆是連續不斷的,其間可能經過許多世的間隔。例如,行者於此生同時造作了往生人趣與天趣的善業,此生由於受往生人趣的愛、取所潤澤,從而於來世投生為人,如是,此生所造作往生人趣的善業,於二世的時間即已圓滿;而往生天趣的善業,則須經歷一世乃至多世往生天趣的愛、取所滋潤,而於第三世投生為天人,如是,此生所造作往生天趣的善業,可能經歷許多世的間隔,方於第三世圓滿。

      世親菩薩於「俱舍論」中,非常詳盡地講述十二緣起支,他認為行者經由努力觀修十二緣起支,對於輪迴無始無盡的實相,將能生起堅定的信解。例如,藉由觀修十二緣起支,行者將能明瞭此生所承受的果報,乃是由過去世的無明牽引而造業,於意識中植下因位識,復經由愛、取的潤澤,感得此生須承受因位識成熟的果報,如是思惟,可斷除執著沒有過去生、不承認業力邪見。此生復受心續中的無明煩惱所牽引,而不斷造作各式各樣的業,經由愛、取的滋養,未來肯定將繼續於輪迴中流轉,感得由此生造作的業所引生的生與老死。過去的因導致現在的果,現在的愛、取則將繼續使過去的因成熟,而感得未來所獲得的異熟果報,輪迴實相即是如此無窮無盡,行者了知輪迴實相之後,當能生起堅定厭離輪迴的心念。

      十二緣起支亦可分為惑(煩惱)、業、苦三類,惑包含無明、愛、取,業包含行、有,苦包含名色六入、觸、受、識、生、老死。惑與業可歸為四聖諦中的「集諦」,苦可歸為「苦諦」。此外,若將十二緣起支均視為煩惱,則屬於惑的無明、愛、取可視為由煩惱所引起的煩惱;屬於業的行、有可視為由業所引起的煩惱;屬於苦的名色六入、觸、受、識、生、老死可視為由識所引起的煩惱(基位的煩惱)。

      十二緣起支產生的順序檢視,行者此刻正處於異熟果報成熟的階段。此生所獲得的蘊身是由過去生受無明牽引所造作業的種子,經由愛、取的滋養,使異熟果報於此世成熟。然而於無數次的輪迴流轉之中,行者所曾造作業的種子數量多不勝數,種子若能獲得愛、取的潤澤,將牽引行者繼續於輪迴中流轉不止,承受各種異熟的果報,輪迴的巨輪亦將永無止盡地轉動下去。然而行者可曾反思:何人令自己於輪迴中流轉不止呢?答案是行者自己,如同一部車子若不添加油料,數日之後,必然停止無法繼續前進;行者卻由於受無明的牽引,而不斷造業;以愛、取滋養業的種子,繼續為輪迴的巨輪添加油料。是故,行者應下定決心精進修持十二緣起支的還滅門,將意識中業的種子予以淨除,使輪迴得以遮止,不復繼續轉動,從而使自己能獲致出離與解脫

      促使行者於輪迴中流轉不止的根源,即在於行者心續中的煩惱,而乃是由無明所產生;因此,無明乃是輪迴最根本的原因。六道輪迴圖內圈之中,繪有雞、蛇、豬三種動物,雞象徵貪欲,蛇象徵恨,豬象徵愚,由於貪欲恨是由愚所產生,所以六道輪迴圖將雞與蛇描繪為自豬的口中所生出,即說明此種意涵。

      六道輪迴中,第二圈繪有眾生下墮與上昇的情形,象徵眾生煩惱的牽引,而不斷造作各種的業,造作福業與不動業者,來世往生人天善趣;造作非福業者,來世墮落惡趣,如是不斷下墮與上昇的情形。另一種畫法則是將往生六道(五趣)眾生中陰(中有)狀態,分別以黑、黃、白三色表示,三惡道以黑色代表,人趣以黃色代表,天趣(天與阿修羅)以白色代表,最底層為地獄道地獄道的右邊為餓鬼道,左邊為畜生道,三惡道上層的右邊為人趣,左邊為天與非天(阿修羅)。於三界六道中流轉的有情眾生,均無法脫離苦苦眾生所能明顯感受的痛苦,如生、老、病、死…)、壞苦輪迴中的短暫安樂,但會轉變趨於壞滅,故稱為壞苦)、行苦(有漏蘊身逐步趨向壞滅的苦),苦苦以三惡道作為代表,壞苦以人與欲界天為代表,行苦則以色界無色界天為代表,眾生若取得有漏蘊身,即無法遠離行苦;是故,眾生無論流轉至三界六道中的任何處所,均無法自三苦中逃離。

      地獄道中間為面目猙獰、爪牙銳利的閻羅死主,死主的左手握有一個明鏡,象徵對於眾生所造作各種的業,能一目瞭然;右手握有黑、白兩根刻木,將眾生所造作的白業(善業、福業)與黑業(惡業、非福業)詳細刻記下來,為了獲得善好的緣起,一般均將白色刻木描繪成較黑色刻木為長。

      眾生出生之時,即有俱生的善神(天神)與惡神(魔)常相伴隨,眾生所造的善業即與善神相應,所造作的惡業則與惡神相應。當眾生臨終之時,將為善神與惡神所牽引,來到閻羅死主跟前,死主前方有眾多的黑色與白色的小石頭,當死主由業鏡中觀眾生所造作的業,若為善業則由善神撿起一顆白石頭置於眾生跟前,若為惡業則由惡神拾起一顆黑石頭置於眾生跟前,如是衡量眾生所造作的善業與惡業,此為眾生往生之後所面臨的情境。當死主審視完眾生所造作的業,若善業較多,則將白色刻木交予善神,引領眾生往生人天善趣;若惡業較多,則將黑色刻木交予惡神,牽引眾生墮入惡趣。六道輪迴圖中,於內圈的雞、蛇、豬與第二圈的五趣之間,繪有善神與惡神,善神位於左上方,象徵將善業較多的眾生引領往生至人天善趣;惡神位於右下方,象徵將惡業較多的眾生牽引墮入惡趣之中。此外,在五趣之中,繪有現清淨梵行相的僧人,象徵清淨梵行亦為往生善趣的因。天趣之中,繪有天與阿修羅爭戰的情形,象徵天與阿修羅存有許多痛苦,為獲得善好的緣起,一般皆以天戰勝阿修羅的方式表現。人趣之中繪有人們歡喜迎接新生命、病人接受治療、老人彎腰駝背拄著柺杖等情形,象徵生而為人所無法避免的生、老、病、死等痛苦。三惡道中,熱地獄、冷地獄、近邊地獄餓鬼畜生痛苦的情形則僅能象徵性地表示,而無法詳加描繪。

      六道輪迴圖說明了三界中,上至有頂天、下至無間地獄有情眾生,皆於六道(五趣)中流轉不止,而導致眾生六道中流轉的根源,即在於眾生心續中的煩惱與業,而煩惱與業含攝於十二緣起支之中;因此,三界中的有情眾生皆為十二緣起支所框限而無法逃脫。

      行者可由各緣起支之間的因果關係,了知輪迴的原因與過患,輪迴的原因(煩惱與業)可歸於四聖諦中的集諦,過患則可歸於苦諦。既已了知輪迴的過患及其根源,即須設法遮止輪迴,使自己得以自輪迴解脫。遮止輪迴的方法,必須將十二緣起支的順序逆轉過來,由老死、生、有、取、愛、受、觸、名色六入、識、行、無明的順序,將十二緣起支逐次加以遮止,藉由修持十二緣起支的還滅門(道諦),將行者心續中的業與煩惱淨除,從而真正遮止輪迴,使自己獲致解脫滅諦)。

      六道輪迴圖的右上方,繪有一尊立姿莊嚴的佛像,全身散發著無數的光芒,手指著對面皎潔圓滿如月輪般的光芒,此即象徵:行者不願繼續於生死輪迴中流轉不止,希望能徹底止息輪迴無量無邊的痛苦,獲致具足究竟安樂與圓滿的涅槃。月輪般的皎潔光芒即象徵涅槃,佛像右手指向光明,象徵行者欲獲致涅槃唯有依循佛陀的教示而行,捨此之外,別無他途!月輪的下方有一卷經文,象徵行者必須遵循佛陀所講授的教法精進修持各種道次第的內涵,方能獲致殊勝的涅槃

      輪迴的實相與出離心

      六道輪迴圖說明了輪迴實相,使行者了知輪迴的原因與過患,如何經由修持還滅門,而獲致殊勝的涅槃,將四聖諦的義理總攝於其中。此外,十二緣起支亦可分為煩惱與清淨二類,輪迴的原因(集諦)與過患(苦諦)屬於煩惱的部分;經由修持還滅門(道諦),從而證得殊勝的涅槃滅諦),屬於清淨的部分。行者應如是思惟:過去於生死輪迴的大海中,漂流了無數的時間,此生雖有幸能獲得人身,然而各種的逆境與痛苦卻不曾間斷,此生若不能把握獲得人身且值遇佛法的殊勝機,繼續放任自己浪擲生命,則來世墮入三惡道承受無量無邊痛苦的慘況,肯定將一再重複發生,此種惡性循環是何等的可悲與令人畏懼!行者應如是思惟,令自己生起厭離輪迴、希求獲致解脫的堅定出離心,從而使輪迴的巨輪不復繼續轉動,從而獲致具足究竟安樂與圓滿的涅槃

      十二緣起
      怙主果碩仁波切 講授

      十二緣起支的意涵依佛經所述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以「無明」為開端,由「無明」而有「行」(造作的善惡諸業),由「行」而有「識」(受業力的牽引,意識入住母胎),由「識」而有「名色」(入住母胎後,胎兒的身心狀況),由「名色」而有「六入」(在母胎中長成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種感覺器官—六根),由「六入」而有「觸」(六根與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接觸),由「觸」而有「受」(由接觸外境所產生苦、樂、捨三種感受),由「受」而有「愛」(欣樂厭苦而染財、色、名、食、睡等五欲的心理活動),由「愛」而有「取」(因愛欲熾盛而對於染的五欲諸境起取著心),由「取」而有「有」(此生造作有漏因,導致來世須承受生死輪迴的果報),由「有」而有「生」(因此生所造作的善惡諸業,而感召來世獲得與業力相隨順的色、受、想、行、識的五蘊之身),由「生」而有「老死」(既已感得有漏五蘊之身,則必將逐步邁向衰老與死亡)。

      依循上述十二緣起支生起、循環的次序,行者可了知四聖諦中的苦諦集諦;反之,若將次序反轉,則可經由還滅的過程,逐一加以遮止,而證得滅諦道諦,從而超越輪迴獲致解脫佛陀所講授的八萬四千法門,皆可歸納於四聖諦之中,沒有任何一種教法不可以四聖諦總攝。因此,四聖諦佛法的中心思想,佛陀轉法輪時,即對五比丘宣說四聖諦的意涵,藉由修持四聖諦,可使任何眾生皆能由凡夫位直至解脫成佛。佛陀教化眾生時,雖均以四聖諦為主,但仍視眾生的因與根器,而給予深淺、粗細、繁簡等各種不同的教導。

      四聖諦的內涵是如此扼要,因此,佛陀住世時,即殷切教導弟子修學四聖諦,並且囑咐弟子於佛滅度後,以四聖諦作為修學的重心,並將六道輪迴圖(其中繪有十二緣起支)繪於寺院大門上,當信眾前來寺院禮佛時,僧眾必須詳細為其解說含有四聖諦十二緣起支的六道輪迴圖的意涵。

      http://www.kunphen.com/html/2010/gljy_0817/109.html

      更多甘露教言
      More Teachings

      勝觀(毗缽舍那)講授 格西洛桑曲燈 || Geshe Lobsang Choden Vipassana Teaching
      菩提道次第講授 格西丹增卻佩 || Lamrim Teaching with Geshe Tenzin Chophell
      格魯神變祈願大法會開示 2021 於尼泊爾 圓滿法洲寺 || Monlam Chenmo Teaching, 2021 Nepal
      2023新春祝福與開示 || 2023 Lunar New Year Teaching and Blessing
      供曼陀羅法開示 初步測試版 || Teaching on Mandala Offering
      修心七義開示 初步測試版 || Teaching on Seven Point Mind Training
      顯密雙修及受持其戒律 初步測試版 || Teaching on Practice and Vows of Sutrayana and Vajrayana
      供曼陀羅法暨三主要道開示 初步測試版 || Teaching on Mandala Offering and three principle aspects of the path
      Jenang Initiation of Je Tsong Khapa Nepal 2022-03-22 || 三種姓合一宗喀巴大師隨許灌頂 2022-03-22
      六臂瑪哈嘎拉隨許灌頂開示 2021-10-24 || Mahakala Jenang Empowerment Teaching 2021-10-24
      Teaching on The Three Principal Aspects of the Path 2021-10-24 || 聖道三要開示
      怙主果碩仁波切74壽誕 || Kyabje Gosok Rinpoche 74th Birthday Celebration
      度母四曼達暨藥師八佛超渡法會開示 2021-03-21 於菩提法洲寺 || Tara Four Mandala and 8 Medicine Buddha Puja Teaching, 2021 at Yunlin Jangchub Choeling
      度母四曼扎法會開示 2020-12-20 於台北佛堂 || Tara Four Mandala Offerings Puja Teaching, 2020 Taipei
      四百供法會開示 菩提法洲寺 2020 || Gyabshi (400 Offerings) Puja Teaching 2020
      怙主果碩仁波切 – 菩提法洲寺 大威德金剛火供法會開示 || Gosok Rinpoche Yamantaka Fire Puja Teaching 2020-08-16
      Thông điệp nhân sinh nhật thứ 73 của Kyabje Gosok Rinpoche
      怙主果碩仁波切73華誕法會開示 || Gosok Rinpoche Teaching on 73rd Birthday
      7 point mind training || 修心七義教授
      金剛薩埵百字明修誦法開示 || Teaching on 100 Syllable Vajrasattva Mantra Practice
      修心八頌教授 || Teaching on Eight Verses of Mind Training
      如果根是毒,枝葉也是毒;如果根是藥,枝葉也是藥 || Teaching on Poison and Medicine
      真修行人每天必定會冥想死亡 || Teaching on Meditation on Death
      格魯大威德火供 || Yamantaka Fire Puja Teaching
      共修開示 || Teaching on Group Practice
      藏傳佛教修行次第 || Stages of Tibetan Buddhist Practice
      空性見教授——應成自續兩派中觀見簡介 || Teaching on Emptiness: Introduction to Middle Way
      怙主堪千果碩仁波切2016年中秋節開示 || Mid Autumn Festival Teaching
      怙主堪千果碩仁波切2015年中秋節開示 || Mid Autumn Festival Teaching
      佛法實修之道(二)——堪千果碩仁波切六秩晉六壽誕慶祝法會 || Path of Buddhist Practice 2
      堪千果碩仁波切於唐卡暨沙壇城展對工作人員的開示 || Teaching on Thangka and Sand Mandala
      佛法實修之道(一) ——4月7日大威德金剛火供法會開示 || Path of Buddhist Practice 1
      無量壽佛隨許灌頂法會開示 || Amitayus Empowerment Teaching
      《甘丹聖教增廣願文》講解 || Teaching on Aspiration Prayer for the Flourishing of Je Tsongkhapa’s Teachings
      不動佛隨許灌頂開示 || Akshobhya Empowerment Teaching
      大悲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灌頂開示 || Thousand Arm Chenrezig Empowerment Teaching
      白瑪哈嘎拉隨許灌頂開示 || White Mahakala Empowerment Teaching
      尊勝佛母隨許灌頂法會開示 || Usnisavijaya Empowerment Teaching
      仁波切六秩晉五華誕祝壽法會對多倫多弟子開示 || 2011 Toronto Teaching
      曼陀羅表義——大威德金剛壇城所表義解 || Teaching on the Meaning of Yamantaka Mandala
      白度母如意輪火供法會開示 || White Tara Wish Fulfilling Wheel Fire Puja Teaching
      聲聞乘道次第概述 || Teaching on Sravakayana
      大悲觀世音菩薩與圓融自在的人生 || Avalokitesvara And a Happy Life
      大威德金剛火供法會開示 || Yamantaka Fire Puja Teaching
      迴向願文 || Teaching on Dedications
      如何斷除對此生的貪著 (噶當十秘財) || How to Get Rid of Attachments in This Life
      如何斷除對來生的貪著 || How to Get Rid of Attachments to Samsara
      菩提心的殊勝 || Teaching on Merits of Bodhicitta
      暇滿難得 || Teaching on Precious Human Rebirth
      死無常 || Teaching on Impermanence
      觀修菩提心的方法 || Teaching on Bodhicitta Practice
      浴佛法會開示 || Vesak Day Teaching
      菩提心的功德利益 || Teaching on Merits and Benefits of Bodhicitta
      Teachings on Je Tsongkhapa’s Three Principal Aspects of the Path
      大乘長淨戒開示 || Mahayana Vow Teaching
      大年初三祈願法會開示 (談煙供及護法的供奉) || Smoke Puja and Protector Offering Teaching
      藏傳佛教的內涵 || Teaching on Tibetan Buddhism
      皈依開示 || Teaching on Taking Refuge
      三十五佛禮懺法教授 || Thirty Five Confession Buddhas Teaching
      大禮拜的功德 || Benefits and Merits of Prostration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