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曼陀羅法暨三主要道開示
怙主 果碩仁波切講授
接著要講三主要道,三主要道一開始要了解所謂的出離心,出離心它修持的重要性,就好比我們要耕種一畝田,乾涸的田地要種植作物,一定要先引水進入田,要如何把水引入田裡呢?一定要一個溝渠或是做一個讓水可以通過的渠道,才能把水引入田裡耕作。我們要學佛、要學法、要修行,一開始就好像要種田,把水引入田裡面一樣,做為一個學佛修行者,最重要第一個就是要生起出離心,這出離心的生起就是好像把水引入田第一步的功夫,什麼是出離心呢?最重要的就是棄捨對此生的貪著,出離心第一步要修持的就是要捨棄對此生的貪著,能不能入於學法者修行者行列的關鍵,就在於此。就好像在田裡耕種,第一步就是要把水引入,所以說棄捨現世安樂就好像耕種時的第一步引水入田一樣。
為什麼說修行的起步是要捨棄對現世的貪著呢?就好比要把水引入田裡才能耕種,在水引入田裡的入口處擋了一顆大石頭,由於石頭擋住水道的入口,再怎麼將水灌入,仍不能引到田裡面,作物也就無法成長。我們修行也是一樣,如果一開始沒有放棄對此生的貪著,還是對此生的富貴安樂有極大的貪著,做各種的修持是很難有體悟與成就的。不管唸多少經,繞多少塔,或是持多少咒,做多少禪修,修菩提心或是修生圓次第等,一開始沒有棄捨現世安樂,這些障礙就已經擋在前端了,後面的努力是很難有所收穫、有所成就的,可以從這個比喻去理解。
宗喀巴大師曾開示:密續深奧的修法需要依靠最基本的出離心的修持,如同剛剛所說,一開始的出離心未生起,就已經把修行的路徑遮斷了,後面根本不可能會有結果。所以我們所有修行的起頭,若没有把對此生的貪著搬離,讓它擋在前方,後面是不會產生好的結果;没有棄捨對此生的貪著,是不可能棄捨對輪迴的貪著,也不會生起此生想要解脫的心,更不用說生起對道次第的體悟,所以對此生的貪著能夠擋住的話,才有辦法進而生起對整個輪迴的厭離與棄捨,才會想要獲得解脫的心。然後把求得解脫的心,成功的轉過來之後,你會看到一切眾生在輪迴中的苦痛,從而生起悲心,然後生起菩提心,道的體悟的次序是如此安立。所以自己能不能生起體悟的關鍵,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也就是說擋住我們對道的體悟的阻礙,是我們自己決定要不要把它排除掉。
出離心非常的重要,並不是說菩提心,密法的修持就不重要,它的重要性就好像蓋房子一樣,地基一定要穩固,建築地基的時候,並不表示你不可以準備各種蓋房子的材料–鋼筋、水泥、窗戶等,都可以先行準備。相同的道理,出離心的地基,要好好的去修,但是菩提心,空性或者是密法,生圓二次第,這一些我們也可以好好去修學,只是我們在下士道念死無常裡面所修的出離心,修持到有所體悟,入於中士道的時候,我們就好好的修中士道的一些法類,到上士道的時候,就修持上士道相關的法類,如是的次第並不是說只要是修出離心就好了,其它的就不重要,不是這個意思。
在供曼陀羅的時候,最後有祈求加持–要捨棄對此生的貪著,將其做為修行的開端。在修供曼陀羅的時候,讓自己的心續能夠生起捨棄貪著此生的體悟,也可以在供完曼陀羅祈求加持的地方,去祈請加持自己的相續能夠生起捨棄對此生貪著的體悟,也可以祈求讓自己的相續生起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的體悟。如此結合供曼陀羅與積資淨罪的修持是很重要的,光只是在修法卻没有結合積資淨罪的修持,就好像作物没有水的滋潤,光有種子是長不出來的。藉由積資淨罪結合道的修持,才能快速在相續裡面生起道的體悟,所以道的體悟主控權其實是在自己的手上。願不願意使自己在相續中產生道的體悟,關鍵在於自己的抉擇。
我們無論學習任何一種教法,都要知道其意義與目的,最主要是希望能淨除心續中的無明煩惱,這是學習佛法最主要的目的。而不是將道次第的內容,當成是學習知識一樣;或是帶著求得名聲,只為了求取現世利益的念頭,而來學習道次第,由於知識的累積而增長我慢,這樣就和我們希求的目的完全相反。就好比我們求的是解藥,吃下去的卻是毒藥,或是把毒加進去牛奶一樣。所以我們一定要清楚了解學習教法的目的,而不要將對我們有益的解藥變成有害的毒藥了。在學佛的開始,一定是要帶著–學佛是要調伏自己內心相續的認知,生起這樣的信念是非常的重要。
如果把所有三藏經典精要總攝的話,其實是可以攝入菩提道次第裡面,如果把菩提道次第的精華義理再總攝成心要,大約可以總攝在聖道三要–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裡,是精要中的精要。是一切佛法的心要總攝。
學習「聖道三要」我們可以結合先修誦「兜率天上師瑜伽法」,然後迎請兜率天上師瑜伽的資糧田,迎請宗喀巴大師聖父子三尊,我們將宗喀巴大師視為與文殊菩薩無二無別,跟三主尊觀音菩薩、金剛手菩薩、文殊菩薩是無二無別的體性,具足十方三世諸佛的智慧、慈悲與力量體性的資糧田,來到我們面前做七支供養或曼陀羅供養,然後唸敬禮至尊諸上師禮讚。
在唸誦敬禮至尊諸上師的時候,是在做禮讚的供養,我們要觀想禮敬的對象就是一切傳承的上師,在我們的前方虛空,吾人至誠禮敬。在唸誦的時候要結合道次第的觀修,思惟依止善知識的勝利,不善加依止善知識的過患,然後去思惟善知識的恩澤,結合道次第的內涵去做觀想。
我們做禮讚供養時,不同經典有各種不同供讚的對象,在此處我們最主要是禮敬至尊諸上師。為什麼呢?禮敬上師就是禮敬十方三世諸佛,以此意涵了解一切道的體悟是來自於上師,如理依止善知識是獲得道之體悟、法之利益的根源。
「一切佛語心要意,諸聖佛子讚揚道,有緣求脫者津梁,我當隨力而宣說」這是一開始的立誓造論,就是宗喀巴大師對於他要造聖道三要先做一個立誓造論的偈頌。接下來「彼不貪著輪迴樂,為令暇滿不空過,勸依佛喜道諸賢,具清淨心善諦聽」。此二句是勸勵聽聞,就是鼓勵聽聞的部份。這邊提到「勸依佛喜道諸賢,具清淨心善諦聽」,如果結合道次第裡面做為一個聽聞佛法者,應該要斷器三過(註13),具六種想(註14),以清淨心來聽聞佛法,這非常重要。若能在心續裡面生起這樣清淨的心來聽聞佛法,才能真正獲得法的利益。
(註13) 廣論理”聽聞軌理”重要內涵。斷除違緣器之三過,所謂「器之三過」是指:1如器皿倒覆之過;2如器皿有污垢之過;3如器皿底部有漏孔之過。
(註14) 依止順緣六種想為:1對自己作病人想;2對正法作藥品想;3對善知識作良醫想;4對認真實修作治病想;5對如來作善士想;6對正法理作久住想。
「一切佛語心要意,諸聖佛子讚揚道,有緣求脫者津梁,我當隨力而宣說。」修誦時要思惟宗喀巴大師在親自對我們講授。「彼不貪著輪迴樂,為令暇滿不空過,勸依佛喜道諸賢,具清淨心善諦聽。」此處特別提到「勸依佛喜道諸賢,具清淨心善諦聽,」,就是把重點告訴我們,需帶著清淨意樂心前來聆聽,而且是針對想要求得解脫的人,依於佛喜道求解脫的士夫,我要儘量來宣說。
後面正文包含出離心、菩提心與空正見,「無真出離難止息,捨求有海安樂果,貪著有樂能縛身,是故首當出離心。」 「暇滿難得壽不留,修習能斷今世欲,業果不爽輪迴苦,數思能斷今世欲。」 「至於輪迴圓滿事,不生剎那之希願,晝夜恆求解脫心,生時即起出離心。」這就說明必須修持出離心的原因,修的方式和什麼才是生起出離心的量,其標準為何?其中提到的是修持出離心的方法,最主要是在菩提道次第中,以修死無常為修出離心正行的開始。當然前面還包含思惟暇滿義大、人身難得等等前行。但是真正出離心的正行,是觀修死無常開始。
修行的根本在於要捨棄對此生的貪著,如同諺語所講的「若執著此生,則非修行者;若執著世間,則無出離心。」一個人是否真正是修行者,判別的關鍵在於是不是貪著此生,能夠捨棄對此生的執著,那你就是一個修行者;如果你没有捨棄對現世的貪著,仍貪著此生的利益,那你就不能成為一個修行者。不管你做任何的修行—禮拜、持咒、誦經等,如果你能生起捨棄此生的心就是真正在修行,如果没有的話就不是!
阿底峽尊者的心子–種敦巴大師曾見一位老人在繞塔,種敦巴就告訴他繞塔很好,如果能夠修行的話更好。老人便不再繞塔。他想,種敦巴所謂的修行,意思大概是讀經。於是他開始讀經典。之後,有一天種敦巴到來,遇見老人在誦經,種敦巴又問:「你在做什麼?」老人說:「我在修行。」種敦巴又回答:「讀經典是好事,不過修行不是更好嗎?」老人想,或許種敦巴說的修行,是指禪修。於是他不再誦經,開始禪修。又有一天,種敦巴來了,看見老人在禪修,便問道:「你在做什麼?」老人說:「我在修行。」種敦巴還是說:「禪修是好事,可是修行豈不是更好嗎?」老人感到很困惑。他已經試過所有這些事情。每次他都認為:「這是修行,這是佛法。」最後卻搞不清楚到底什麼才算是修行。所以,老人問種敦巴:「你說的修行,到底是什麼意思?」種敦巴答道:「捨棄今生。」
「暇滿難得壽不留」這一偈頌,如果結合道次第的修持,要從暇滿人身所具有的八無暇十圓滿的部份去了解,為什麼暇滿人身很難得?可以從因的難得、本質的難得、比喻的難得去理解我們得到暇滿人身是非常難得的。
死亡到來時,是無處可逃的,生老病死這一個過程,我們一定要去面對。自古以來,從來没有人是不會死的,現在活著是暫時的,所以最重要的是要為來世做準備。在修死無常的時候,就要好好結合觀想道次第,不修死無常會有那一些的過患;好好觀修死無常的話,會有哪些的利益功德。然後去了解死無常的觀修對於修行前、中、後的重要性。自己可以這樣練習。每日三時早、中、晚,用三時來觀修死無常。比如早上觀修死無常,慢慢隨著時間的過去,可能我們觀修死無常法的影響力逐漸減弱;到了中午,我們又再一次觀想,它會讓我們對於死無常的體認重新恢復與加強;然後到了晚上,力量又減弱,我們再一次觀想死無常,再恢復對死無常的體認。如果能夠每日反覆三時的去觀修,相信對死無常的體認,一定可以在自己的心續裡面自然的生起。所以你有没有入於法的修持,其實就是對於死無常的體認有没有在相續中生起,這是一個關鍵。如果能夠在心續裡面生起這樣的體認,就能使修持的過程清淨無雜染,從而獲得各種道次第的證量。
我們若能夠好好觀修死無常的話,在臨終到來的時候,是可以帶著高興歡喜的心去面對死亡,好比小孩子看到在外地的父母親回到家裡,以喜悅的心去迎接。如果我們好好觀修死無常,當死亡來的時候,會非常歡喜高興的去面對。但是如果你不努力的觀修死無常,其實是不能讓自己的修行清淨而無染雜。對於觀修死無常的一些內容,道次第裡面有提到,好好觀修死無常的利益功德要以及不觀修死無常的過患,都要深加思惟。乃至自己的心意還没有轉變之前都要好好的去觀修,因為這個是非常的重要。它的觀修目的最主要是改變我們的心。這才是重點。
死無常觀修時,是要結合道次第的內容,按照道次第裡面所提到的三根本 、九因相的內容去修持,三根本、分別是(一)思惟自己決定會死,(二)思惟死無定期,(三)思惟死時除正法以外,餘皆無益。再分別從每一個根本的三種因相,一個一個去思惟。比如說(一)思惟決定死,裡面三種因相就是①死主肯定會到來,没有任何人任何因緣可以讓它退卻;②壽量無可添增,只會不斷減損;③活著的時候也没有閒暇的時間可以修持正法。而第二個死無定期,它可以說是死無常觀修的一個重點,因為雖然知道決定會死,但是常常有時就會推拖,今天我不會死,就是這樣的心態以至於自己不能精進的修行。
死無定期的觀修非常重要,好好觀想三種因相,了解①南贍部洲眾生壽量無定,②死緣極多活緣極少,③身體是非常脆弱的等等,一一的去觀想。第三個根本,死的時候,除了正法之外,没有任何東西可以對我們有利益了。①身體要放下,②親友要放下,③受用等等財物通通都要放下,一個一個去觀修。觀修的方法就是,每一個根本可以利用幾天的時間好好去思惟裡面的因相,及其意涵,乃至自己還没有生起體悟或決定勝解之前,就不斷地繼續觀修,如果你認知(一)決定會死,那你就是要得到一個決定,我一定要修持正法,然後(二)觀修死無定期,何時會死不知道,你如果能夠產生體認,那就要獲得一個決定我從現在起就要立志去修法,因為什麼時候死不一定,觀修到第三根本時,除了正法外,餘皆無益,那你就要生起一個決定,就是除了對法的專注用心之外,對於現世其它東西都不產生貪著。然後每一個根本用幾天的時間去觀修,乃至没有生起體悟之前,不斷地去練習。
對於第二個根本死無定期的觀修,各位要特別用心。就算花幾個月,乃至數年的時間都要好好用心來觀修。因為它是非常的重要,如果能夠去體認死期無定的話,你才有真正把心放在正法上。就好像水已經導入溝渠,接下來它就可以順著渠道,不斷地往下流去更遠的地方,有這樣的利益。所以如果心中能夠生起死期無定的體認,獲得定見的話,所有修法的利益就會接續而來。想一想真的死期是無定的,如果今天醫師跟你講,你只有三天的壽命,或者你只有五分鐘的壽命,那你還有什麼樣的希求,有什麼樣的期待?想必是不會有的,所以說我們現在的情境確實是如此。
明天跟來世那一個比較近?我們都没有辦法確定,所以我們現在自己要告訴自己,說不定我很快就要面對死亡,這絕對是事實,而且是可能。我們常常講世界快要被毀滅掉,大家要做環保,這就是要告訴我們死無常是隨時都會到來,我們一定要生起這樣的體認。
在觀修死無常的過程,有時可以藉著去觀修死相–看一些臨終的往生者,他們最後的情形是如何?各位可以從中去體驗,去看看他們面對何等的痛苦。累積了一輩子,造作了各種的業力,有不少的業力產生了怨敵,到最後没有一樣東西帶得走–財物帶不走,親眷帶不走…,自己對這些事物完全没有掌控權,只能獨自痛苦的面對死亡。如此觀修對我們生起死無常的體驗,是有幫助的。
如果各位好好觀修死無常,特別是死無定期,當你什麼時候體驗到死亡就要到來,而且完全没有辦法去掌控。那個當下,你就很快的棄捨掉此生的貪著,因為馬上就要面對死亡,還有什麼值得去貪念,值得去執著的呢?
我們此生都是為了貪戀親友而去造業,出於瞋恨怨敵也造作諸多惡業。到了臨終時,這些人事物對我們是完全没有助益,唯有自己孤獨去面對過去所造作的惡業,真正能對我們有所助益的,就唯有三寶。所以我們若能帶著強烈信仰與皈依三寶的心,產生希求三寶救度的意樂,是可以在臨終時獲得三寶的加持。因為佛陀三寶所教示我們,是行善業得善果,造惡業得惡果。對於皈依三寶的人我們要有這樣的信念。臨終的時候,就算我們仍有惡業,但是憑著對三寶信仰的力量成熟,可以讓我們過去世所造作的惡業得以清淨,為了這個目的,我們對三寶要生起誠敬信仰的心。
接著談到皈依,心裡要生起二個很重要的皈依因,首先是對輪迴生起極大畏懼的心,第二個皈依因,是深信三寶具足能力將我從三惡趣中救拔出來。具足這二個因來做皈依,希望從今天開始自己追隨三寶成為一名佛教徒,要按照佛陀所教導的善惡去取捨,好好的去修學佛法,等一下皈依時會唸誦到自己的名字,表示從今以後我要成為一個佛教徒…。
唸誦完三遍皈依文,表示你已經承許世尊佛陀要做為自己的導師,從此以後要追隨佛陀成為一名佛弟子,也就代表你要聽佛陀的話了。以後就是儘量多唸誦皈依也要多做禮拜。有空的話多唸皈依,多做禮拜,並且要去觀修上師之前所教導對於死無常的體驗,要好好的用心去思惟,讓自己的心續能夠生起出離心的體悟,或者在唸誦皈依的時候,也可以去思惟要讓一切的有情眾生都能遠離痛苦,讓他們心續的煩惱業障都能去除,為了這樣的一個目的,所以我要發心皈依三寶,為了這樣的目的我來成佛,以此隨順於菩提心的發心來唸誦,菩提心是修行的精髓,必須使菩提心成為我們修持的核心。
皈依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利益,了解這一點之後,我們無論如何就是要信守對三寶的皈依,為什麼我們皈依可以有如此大的利益?因為我們所皈依的對象–佛陀,衪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所以我們唸誦皈依佛,可以感得的功德利益也是無量無邊;皈依法之後,若能依教奉行,可以令我們從輪迴中解脫,證得圓滿佛果;皈依聖僧能得善知識的教導,成為自己修行的助伴,幫助我們走在正確的修行道路上。因為皈依三寶可以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利益,所以我們從此刻乃至命終,都不要捨棄對三寶的信仰,要在心續裡面思惟,我從此要好好的信仰三寶,即使遭逢命難也應守護不捨三寶。